首页 理论教育 主坝设计变更方案优化

主坝设计变更方案优化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坝没有重大设计变更,均为一般变更。该方案于2005年1月通过设计监理批准。

主坝设计变更方案优化

主坝没有重大设计变更,均为一般变更。相对于已审查通过可研补充阶段设计成果,招标阶段和施工图阶段根据现场龟山料场和库区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料源平衡现状,针对坝体材料分区、次堆石区料性、坝基开挖控制标准等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4.1.1.1 料源变更

可研补充阶段上水库料源平衡规划中堆石料、骨料料源均来自龟山滑坡体,地质评价认为:滑坡体以2z张夏组灰岩、白云岩为主,内部基本保持原岩结构,质量和储量满足要求。

施工图阶段初期对龟山料场上部揭露和地质复查显示:龟山滑坡体岩性杂乱,有张夏组的灰岩、白云岩,同时又分布有角砾岩,滑体内裂隙发育,后缘拉裂带岩体破碎,破碎岩体之间充填有淋滤作用析出的钙质、泥和岩屑。

根据龟山料场开挖现状,料源平衡设计调整为:主堆料、过渡料采用龟山料,次堆料来自库区开挖石方,不足部分取自龟山;排水带料、沥青混凝土骨料外购;其余要求相对较高的堆石料采用库区开挖的毛庄2岩组(寺沟备用)灰岩加工。该方案于2005年1月通过设计监理批准。

随着施工期对龟山料场开挖,龟山料场岩性有所改善,2005年10月设计经过试验和论证,认为龟山石料可以满足垫层料、反滤料及混凝土骨料的质量要求,2006年12月针对沥青骨料配合比复核试验,认为龟山料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包括部分角砾岩)可以作为沥青混凝土骨料使用。

实际实施中,由于龟山料场鲕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在开采时易和泥质岩等软岩混掺,实际很少采用,沥青混凝土骨料主要来自流水沟料场+庞冯营料场灰岩(奥陶系)外购。混凝土骨料、4B反滤料、部分垫层料由于受现场高质量收集、周转料场及库区毛庄二岩石开采、砂石料加工系统等各方面施工干扰及限制,采用外购。

4.1.1.2 坝体分区

1.可研补充阶段

坝体填筑料分区自上游向下游分为排水垫层区(2A)、过渡料(3A)、主堆石区(3B)、次堆石区(3C),其中排水垫层、过渡层水平宽分别为2.0m、4.0m,坝体上游及坝轴线向下游1∶0.2坡度范围内为主堆石区,以上各区料源来自龟山料场。次堆区采用库盆开挖的土石混合料与建筑物开挖石料互层填筑,坝基自下而上设1.0m厚反滤+5.0m厚排水层,排水层与次堆区接触面、主堆区与次堆区接触面间设2.0m反滤,坝下游设干砌石和草皮护坡,坝后堆渣平台高程733.88m。

2.招标阶段

相对于上一设计阶段,坝体分区、堆石料设计要求、料源基本维持原设计。由于次堆区采用库盆开挖的土石混合料与建筑物开挖石料互层填筑,需要增加周转料场,两种料互层填筑增加施工控制难度,料源供给难以及时保证,因此在招标阶段将次堆区料由原设计土夹石混填优化调整为全石料上坝,石料主要来自环库路以下库盆开挖石料;相应取消排水层与次堆区接触面、主堆区与次堆区接触面间设2.0m厚反滤;坝基排水层厚度由原设计5.0m厚优化为4.0m厚;通过下游边坡稳定计算,次堆区与下游干砌石护坡间2.0m厚区域填筑料由原设计次堆石调整为主堆石;坝后堆渣平台高程750.00m。(www.xing528.com)

3.施工图初期

根据招标阶段成果,主坝次堆料源主要来自库区的开挖料,不足部分来自龟山料场;由于库盆石料部分开挖页岩、泥灰岩堆存后出现较严重风化现象,为有效保证坝基排水层有效断面,坝基次堆区下部排水层厚度由招标设计4.0m厚调整为5.0m厚;库底填渣由原全石料回填调整为土加石回填;下游坝脚增设减压沟;坝后设两个堆渣平台高程分别为768.00m、740.00m,该调整方案于2005年1月通过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审查。

施工过程中调整为:坝基主堆区下部排水层厚度由施工图设计4.0m厚调整为2—4.0m厚,两岸坝肩部位部分排水层料采用过渡料代替;下游干砌石护坡调整为拱形浆砌石护坡+绿化植被。

4.1.1.3 坝基开挖控制标准调整

(1)可研补充阶段。挖除坝基表层3.0m厚覆盖层,清除大块石,用重型振动碾碾压8遍。

(2)招标阶段。挖除坝基表层3.0m厚覆盖层,清除大块石,用重型振动碾碾压8遍,局部强夯。

(3)施工图。取消强夯,坝基检测以干密度和基础含石量控制为主,增加变形模量检测和动力触探检测为辅。要求基础碾压采用20t振动碾碾压后基础表层1.0m深范围干密度不小于2.0t/m3,基础含石量不小于30%,变形模量原则上不小于25MPa,动力触探不小于25击。当基础覆盖层含石量低于30%,干密度低于2.0t/m3则将其全部挖出换填。

4.1.1.4 主坝坝肩与库岸接合部

上水库在主坝与库岸接合部出现了软硬相间结合的陡坎和冲沟,使沥青混凝土面板在此接合部出现突变,为防止沥青混凝土面板在此处出现过大变形,首先采用干贫混凝土(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接坡过渡处理,平面接坡坡比为1∶2.5,从库底一直到坝顶,填筑坡比为1∶1.7。

其次,在该处沥青混凝土防渗面面板下部增加聚酯网格并加厚沥青混凝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