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坝址区地质构造分析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坝址区地质构造分析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坝址区分布的断层见表2.4-1。但在馒头组下部,发育一拖曳褶皱层,近岸区勘察中发现其中伴生构造夹泥及裂隙溶洞。以走向270°~300°的一组高角度正断层最发育,其中盘古寺断层北支规模最大,起着控制作用,其次为分布在主体工程部位五庙坡断层带,带来一系列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如龟头山山体稳定、溢洪道的边坡稳定及左坝肩绕坝渗漏等。

根据构造形迹,坝址区由北至南可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余铁沟至老断沟以北,为一单斜构造区;两沟以南至五庙坡断层间,为一褶皱断裂发育区,即龟头山褶皱断裂发育区;五庙坡断层以南至盘古寺断层之间,为一断层密集区。坝址区分布的断层见表2.4-1。

(1)单斜构造区。岩层走向近于东西,向北缓倾,倾角3°~10°,断层与褶皱不发育。但在馒头组下部,发育一拖曳褶皱层,近岸区勘察中发现其中伴生构造夹泥及裂隙溶洞。

(2)龟头山褶皱断裂发育区。该区共发育4条压性断层(F9、F10、F11、F12)及两个褶皱束。F9、F10、F12为逆断层,走向为270°~300°,其中F9、F10断层不在建筑物部位,F12断层规模较小,另有较多小断层发育。本区发育的小断层主要受五庙坡断层及F11断层影响,以走向60°~90°断层为主,另发育一组走向275°~290°,断层倾角以中陡倾角为主,缓倾角断层较少。(www.xing528.com)

老断沟右岸褶皱束,发育在中元界汝阳群与寒武系馒头组下部岩层中,由平行的两个背斜及向斜组成,以人字形褶皱最为明显。龟头山褶皱束发育在馒头组下部泥灰岩页岩中,褶皱由平行的两个小背斜和三个小向斜联合组成。

(3)断层密集区。以走向270°~300°的一组高角度正断层最发育,其中盘古寺断层北支(F1)规模最大,起着控制作用,其次为分布在主体工程部位五庙坡断层带(F6、F7、F8),带来一系列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如龟头山山体稳定、溢洪道的边坡稳定及左坝肩绕坝渗漏等。

五庙坡断层带:由F6、F7、F8三条近东西向的阶梯状正断层组成,走向270°~280°,倾向S或SW,倾角45°~87°,断距70~90m,断层带宽度6~70m。带内各断层相距较近,破碎带互相联为一体,宽度受三条主断层在水平或垂直方向撒开或收敛所控制。破碎带组成物质为散体结构的断层泥、含泥角砾及碎块岩。

(4)节理。坝址区节理发育,主要发育4组:①走向270°~290°,倾向NE或SW,倾角60°~85°;②走向0°~20°,多数倾向E或SE,倾角60°~90°、多数为85°;③走向60°~80°,倾向SE,倾角70°~80°;④走向340°~350°,倾向NE或SW,倾角60°~85°。其中,以①组为最发育,②组次之,④组发育最弱。上述4组节理裂隙的共同特征是:延伸远、倾角陡、裂隙面光滑、平直、闭合,成簇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