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史前玉石之路探析

中国史前玉石之路探析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在汉字的书写文学发生之前,一定曾经存在着一个更加久远的玉器时代,还存在一条自西域昆仑通向中原王朝的玉石之路。

中国史前玉石之路探析

具体而言,有3个突破口,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和资料数据分析,从而得出重要新认识。第一,是和田玉进入中原文明的具体路线和时代的研究。这是解决夏商周王权与拜玉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关键问题。第二,从前期调研中获得的初步观点是:史前期的玉石之路有沿着黄河上游到中游的文化传播路线。这和古文献中所传“河出昆仑”的神话地理观密切相关,也对应着周穆王西游昆仑之前为什么要到河套地区会见河宗氏,并借河宗氏将玉璧祭献给黄河之神的奥秘所在。值得重点研究。具体步骤是先认清龙山文化玉石之路的河套地区段,以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大件玉礼器系统为代表,暗示着一个强大的方国政权的存在(当地已经发掘出龙山文化古城遗迹),或许就是对应文献提示的(殷)高宗伐鬼方的地理位置。寻找出石峁玉器的玉料来源、其玉器神话观的来龙去脉,及其和陶寺文化、齐家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商两代文化的关系,意义十分重要。[3]

为什么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密集出现对玉的渴求与颂扬的文句?《诗经》喜言“报之以琼瑶”,《楚辞》艳称“登昆仑兮食玉英”,《山海经》更是史无前例地记述着140座产玉之山。显然在汉字的书写文学发生之前,一定曾经存在着一个更加久远的玉器时代,还存在一条自西域昆仑通向中原王朝的玉石之路。战国时代被中原人视为国家珍宝的“昆山之玉”(屡见于《战国策》等书),就是以新疆和田玉为主的西部优质玉料。没有实地考察和调研采样,《山海经》叙事的真相就永远无法得到揭示。自2013年起,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秉承四重证据法的研究范式,走出书本文献,进入田野第一线,开展在西部七省区数万公里的系列田野考察和玉石标本采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新的命名策略,结合西方人看重的东方珍宝——丝绸,和中国古汉语已有的话语习惯,将这条道路的中国段称为“玉帛之路”,[4]并在2014年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上提出议案,将“中国玉石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至2015年年底,玉帛之路的田野考察活动一共有组织地进行了8次,遍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在玉石标本勘察和采样的基础上,划出一个近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可以说这是继周穆王西征昆仑以来,在国家层面上第一次大体摸清西部产玉的多源性及其矿脉的地理分布范围,并进而将过去一源一路线的玉石之路说,拓展改造为多源多线路的路网说。[5](www.xing528.com)

在充分的田野考察基础上,考察组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叫“丝路”还是叫“玉路”,这不仅是一个名称或称谓之争,而且是文化命名权与话语权之争。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寻找到一个有理有据的学术突破口去争取。就此而言,提出和宣传玉帛之路的命题不仅恰逢其时,而且还是树立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文化品牌的需要,是中国人用中国自己最悠久的一条道路进行爱国主义再教育的极佳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