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太阳到火球:发现夜明珠和闪电珠

从太阳到火球:发现夜明珠和闪电珠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二龙戏珠在后世的常见表现形式以龙与火球为特色,与珍珠、玉珠等龙珠神话明显有别。中国人认为,夜明珠是在海龙王口中生成的。而在印度,人们认为,它们生成于太阳之火。夜明珠可能源自“闪电珠”。除了太阳—火球的联想以外,也不排除闪电—火球的联想。虽然图像叙事中的“珠”被太阳火球所替代,但是在民间口传和文本的叙事中,龙珠的吉祥意义又和佛教中的如意宝珠母题相结合,不断催生新的神话故事。

二龙戏珠在后世的常见表现形式以龙与火球为特色,与珍珠、玉珠等龙珠神话明显有别。火球的文化含义是怎样的呢?英国的佛学研究家罗伯特·比尔(Robert Beer)在《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The Handbook of Tibetan Buddhist Symbols)一书中认为:

与印度的龙众一样,传说中的中国龙偏爱控制天气,尤其偏爱狂暴的雷鸣及暴风骤雨。从龙爪中散射出叉形闪电,从口中喷出灼热的火球。它的吼声是一团闪电,在黑色雷暴云中不停地翻腾,形成一道犀利的闪电。倾盆大雨如热带暴雨般从其闪亮的鳞片落下。[10]

夜明珠是与龙并行出现的一个特殊标识,它被画成包在烈焰中的红色或白色小球。中国人认为,夜明珠是在海龙王口中生成的。而在印度,人们认为,它们生成于太阳之火。双龙常被画成二龙戏珠或相互追逐宝珠掠过天空。夜明珠可能源自“闪电珠”。叉形闪电爆炸形成无数白色的小闪光体时就生成了夜明珠。[11]

比尔的说法表明,是中国与印度两国神话情节的差异,造成二龙所戏之“珠”的不同表现。简言之,中国本土的龙珠想象与水中所出的珍珠和玉珠相关,而印度想象的龙珠则产生于太阳之火。据此,在佛教输入中国后所见到的二龙戏火球一类表现模式,就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理解。除了太阳—火球的联想以外,也不排除闪电—火球的联想。后世从印度传来的龙戏火球,能够相对地取代先秦时代本土的龙珠观念,也有本土方面的自身因素。这种因素是:骊龙作为黑龙的别称,曾在神话世界中作为妖魔化的恶龙,位配北方。女娲大神在拯救宇宙秩序的补天之际,曾经击杀过黑龙,使之成为一种反面形象。《墨子·贵义》云:“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淮南子·览冥训》云:“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高诱注:“黑龙,水精也。”唐代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云:“娲皇受命,杀黑龙而定水位;汉祖乘机,斩白蛇而开火运。”趁着黑龙沉睡之际从其颌下盗取龙珠的故事和屠杀黑龙的故事,一个奇妙而美丽,一个血腥而悲壮。在两相冲突的张力的作用下,黑龙之珠的神话想象,逐渐让位于异邦传来的龙戏火球的神话主题。这一点从造型艺术的表现中看得较为分明。(www.xing528.com)

虽然图像叙事中的“珠”被太阳火球所替代,但是在民间口传和文本的叙事中,龙珠的吉祥意义又和佛教中的如意宝珠母题相结合,不断催生新的神话故事。下面以自河南周口采集的民间神话故事《海珠》为例,说明龙蛇与珠的联想是如何启发民间想象叙事的。

从前有个叫王小的,靠卖盆为生。有一天看到一群孩子追打一条大青蛇,蛇已经奄奄一息。王小苦口婆心劝说孩子们放过大蛇。原来蛇是龙王之子。龙王得知王小救蛇一事后,将他请到东海龙宫来答谢,让他任意挑选一件龙宫宝物。王小都不要,只要龙王的一只小黑狗,带回家里。此后,每当王小卖盆归来,家中就摆好酒肉饭菜。王小不明究竟,就趁外出卖盆之际暗中溜回家,在窗外偷看。只见小黑狗一打滚,就脱掉狗皮,化作一美女,拿出一紫色包,对着东南方叫“快来”,桌上就立刻有了热饭热菜。王小急忙进屋抢走狗皮,扔到井里。姑娘无奈哭诉,说出真相:自己是龙王小女儿,名叫海珠,遵龙王之旨化身为狗来报恩的。王小和海珠彼此相爱,结为夫妻。[12]

这个民间叙事巧妙地调解了隋侯之珠与龙珠典故潜含的龙蛇之别的矛盾,将蛇处理为龙王之子。还让龙珠幻化表现为人格化的形象——海珠,并发挥出类似佛教如意宝珠那样随心所欲的神奇功用,传达出佛教的不杀生和果报原理。《海珠》故事堪称中印龙珠神话母题合流再造的生动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