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玉的神话想象与认同关系

珠玉的神话想象与认同关系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珠,是与天然珍珠相应的人造宝珠。看来,龙珠的神话想象原型之一是海中特产的珍珠。白珍珠被古人想象为白龙所产,黑珍珠则被想象为骊龙所产。《尸子》将4种宝物的来源追溯到4种水环境,让珠与玉在神话想象中的并列关系和认同关系得到真切的还原理解。这一则汉代记载点明了珠玉等珍宝的通神功效,非同一般的贵重物品。

珠玉的神话想象与认同关系

二龙戏珠造型中的“珠”,后世常常表现为火球的形象(图8—8)。庞朴先生以为龙戏之火珠是天象中的大火星,但没有涉及先秦以来文献中的龙珠神话[4]龙可升天,当然也能潜渊。从文献记载看,龙珠的古老原型要追溯到神话宇宙观的水下世界:那是龙口中所含的珍珠或玉珠,因而又称“龙珠”。这显然出自一个历史悠久的神话传说,早在庄子、尸佼所生活的先秦时期就很流行。据传,“龙珠”的珍贵性直接起源于它的稀有性。由于只有在龙颔下或龙口中才能找到龙珠,这就充分表明其世所罕见的性质。《庄子·列御寇》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九重之渊这个说法,表现的是印度佛教的东海龙宫神话进入中国以前,本土文化特有的龙之居所观念。华夏远古信仰认为龙为水神,龙又能升天,于是将龙休息的状态想象为“潜龙”,即在水底休眠的龙;又将结束休眠后的龙想象为跃动出水并能升天的龙,称之为“见龙在田”“亢龙”或“腾龙”。要想得到龙口中价值千金的宝珠,唯有在龙的休眠状态才能够做到。汉语成语中“探骊得珠”一词,便是以上文引用的《庄子》寓言为出处,也包含着这一层故事想象的背景。

现代汉语来讲述庄生的寓言:传说古时候黄河边有个穷人,靠编织蒿草帘为生。他的儿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儿子说:“宝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的时候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来,你肯定会命丧黄泉。”后世文人习惯用“探骊得珠”比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这一成语又省略写作“探珠”“探骊”“探骊珠”。李白《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诗云:“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李白让珠与玉相对应,这不是偶然的。“珠”字本身就从玉旁。玉珠,是与天然珍珠相应的人造宝珠。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成玄英疏云:“骊,黑龙也,颔下有千金之珠也。”[5]为什么龙珠出自黑龙呢?骊即黑龙又是何许之龙?

参考《尸子》卷下所言“玉渊之中,骊龙蟠焉,颔下有珠”,可知神话中的骊龙潜渊之处又叫“玉渊”。其位置在何处,史书缺载。葛洪抱朴子·祛惑》讲得更加具体:“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6]五代谭用之《赠索处士》诗则讲到骊龙抱珠而眠的情况:“玄豹夜寒和雾隐,骊龙春暖抱珠眠。”葛洪讲的“合浦”是汉代所置郡名,地点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而知名天下。看来,龙珠的神话想象原型之一是海中特产的珍珠。白珍珠被古人想象为白龙所产,黑珍珠则被想象为骊龙所产。因为现实中白珍珠常见而黑珍珠稀有,所以就通过文学再造作用而显得更加奇幻化。苏轼《示过》诗云:“合浦卖珠无复有,当年笑我泣牛衣。”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说:“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如果再向历史纵深处追溯,那么珠和玉在华夏传统中的对应联想,还可以落实到神话的宇宙山昆仑

天问》曾问到昆仑山上哪里有“石林”的问题。《山海经》《淮南子》等在描述昆仑仙境时所罗列的“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和“珠树、玉树、璇树”等,从名称上就知道属于同类的玉石树林。而玉之所以在古人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正因为它自石器时代起就已成为永恒生命的象征。古人在埋葬死者时往往在口中含放玉珠之类玉器,正是希望生命能够永续。由此可见,“石林”实质上是“玉林”,同不死药一样,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永生想象之圣物。[7]神话可以将宝物想象在树上,同样也可以想象在水中。《尸子》卷下讲到天下珍稀的珠玉的出处,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叙述:(www.xing528.com)

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8]

珍珠的出处无疑皆在水中生物。而玉石出处可以为山料,也可以为水料(即籽玉)。但远古所用玉料多为籽玉,产自水中。《尸子》将4种宝物(玉、珠、黄金、玉英)的来源追溯到4种水环境,让珠与玉在神话想象中的并列关系和认同关系得到真切的还原理解。现实中的珠和玉,为什么要与龙这种超现实的虚构生物结合在一起呢?

从先秦典故中的隋侯之珠看,虚构的龙背后有现实的动物蛇。传说春秋时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走。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此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后人习惯把隋侯之珠(“灵蛇珠”)与《韩非子》等书记载的和氏璧相提并论,故有“随珠和璧”“隋和”“隋卞”一类喻指奇珍异宝的成语。例如,《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随珠和璧。”清代钱泳《履园丛话·收藏·总论》云:“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随珠和璧。”晋代陆云《赠顾彦先》诗之一云:“光莹之伟,隋代卞同珍。”汉代班固《答宾戏》云:“先贱而后贵者,隋和之珍也。”宋代王安石《送石赓归宁》诗云:“微诗等瓦砾,持用报隋和。”此外还有“隋珠荆璧”等同类成语。例如,汉代荀悦《汉纪·武帝纪六》载:“立神明通天之台,造甲乙之帐,络以隋珠荆璧。”这一则汉代记载点明了珠玉等珍宝的通神功效,非同一般的贵重物品。探讨龙珠或灵蛇珠神话的起源,人口含珠之礼俗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思考的线索,这也许是非常古老的史前礼俗。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奇特现象——一些死者口含石球或陶球。从牙齿磨损的情况推测,死者生前就有长期口含球的习惯。[9]从现实中的人口含珠,到神话想象中龙蛇含珠,其间或许有一定的因果关联,以目前的有限材料尚难下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