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摘要
二龙戏珠是华夏文明中最常见的神话意象之一,相关的文字材料(小传统)有2000多年历史,而神话图像材料(大传统)则有6000年以上。本章通过对大传统神话观念知识的系统梳理,探究二龙之间的变形意蕴:珍珠、太阳、火球、蜘蛛、钱币、玉璧、云雷纹、蝉及兽面等,借助跨文化视野认识神话思维的类比联想,揭示不同意象彼此间的关联性,把握神话原型的多元性,摸索其变形转换的逻辑规则。
二龙戏珠是华夏文明中流行最广的神话意象之一。它以双龙对应为主的构图形式呈现,其各种变体造型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成为从古至今的装饰性原型符号,出现在上自皇室建筑、家具、帝王服饰,下至各级宗庙、祠堂、达官贵人的私宅、佛寺道观,乃至民间百姓屋舍、服装、官帽、令牌、玉石雕刻、瓷器图案和舞龙表演等各个方面,几乎成为国人司空见惯的常用意象(图8—1、图8—2),其受欢迎和被喜爱的程度,很少有其他的组合意象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可是,若要追问一下:二龙戏珠这一意象或图式的意义是什么?其吉祥或祥瑞蕴含的由来是怎样的?就会遇到非常尴尬的局面,众说纷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诠释。换言之,二龙戏珠意象是被使用得最多而解释得很少的一个神秘案例。一般的读书人也大都知其然而不去追究其所以然。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种解说:二龙所戏之珠是指月亮,可是认同这一看法的人寥寥无几。庞朴在《火历钩沉》一文中写道:“龙之作为中华文化象征,举世皆知。谈龙说鳞的巨制鸿文,车载斗量。唯谈龙而兼及龙珠者,几难得一见。”[1]本章从文献叙事和图像叙事两个角度考察二龙戏珠神话原型的形成和演变情况,试图对其发生问题,作出图像学的追溯和求证,并对与此相关的神话观念,如二龙戏蜘蛛、二龙拱璧和二龙穿璧等,作出初步的系统性梳理、解说与呈现,通过大传统的玉龙原型编码,整体地审视二龙戏图像的谱系生成。
图8—1 金代二龙戏珠铜镜(www.xing528.com)
(摄于北京吉泉斋)
(摄于河北涿州三义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