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祖先崇拜的形式:神主、灵牌与祖像

华夏祖先崇拜的形式:神主、灵牌与祖像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一说法,祖灵可以从天界降临人间,其表现形式就是玉圭、玉璧一类玉礼器。由此看,祖灵的存在,大体相当于一般宗教信仰中神灵的作用。我国古人通过祭祀活动供飨天神时,要以祖先配祀,称为祖配。对祖灵的信仰导致子孙后代与祖灵相互沟通的需要,祖庙的建立,成为生人沟通祖灵的标志。原住民社会一般没有神庙或祖庙,其祖像或者是木制的,或者是石制的。古汉语“神主”一词可兼指诸神之像和祖宗像。

华夏祖先崇拜的形式:神主、灵牌与祖像

曹植《禾讴》四言诗云:“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献之朝堂,以照祖灵。”以禾苗的生生不息,对照祖宗之灵,在植物的生命延续中看到人的生命之延续不断。四句诗也同时说明,中国人家的堂屋为什么包含着祭祖神圣空间的意思。曹植《感节赋》又云:“岂吾乡之足顾,恋祖宗之灵丘。”古人以为逝去的先祖不能像活人一样存在于现实世界,却能够以灵的虚幻现实存在于想象的天上世界,故又称祖灵为“灵祖”,表示为一种敬称。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界存在到现实的人间,祖灵或灵祖究竟是怎样为生人所感知的呢?有证据表明,在后代所熟悉的祖像和祖灵牌位之前,玉器曾经发挥着承载祖灵的功能。换言之,祖灵能够通过玉器形象得到转换和体现。如汉代扬雄《元后诔》所说:“皇皇灵祖,惟若孔臧,降兹珪璧,命服有常。”按照这一说法,祖灵可以从天界降临人间,其表现形式就是玉圭、玉璧一类玉礼器。汉代人作品中的这种观念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发明,而是因袭自先秦时代乃至史前时代。扬雄的话,是我们今日能够通过玉礼器研究玉教神话观的极好提示,通过精美亮丽的古玉,去体认到古人所想见的“皇皇灵祖”之存在。既然考古证据表明玉圭和玉璧存在的历史均早于甲骨文,即在4000年以上,那么祖灵降临玉礼器的信仰观念当可追溯到夏代或更早时代。这是玉器符号超越汉字符号小传统的时间限制,深入华夏文化大传统的优势所在。

中国的本土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突出特征,将已经从现实世界中逝去的祖先之灵,想象为依然存在于天国神界的人格化主体,其意志足以支配生人的祸福命运。商周以来所崇奉的“天”或“天命”,并不是纯自然的对象,而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存在,因为其中蕴含着祖灵在天的观念。一整套祭祀和沟通祖先之灵的礼仪,成为夏商周以来在国与家不同层面都要恭敬从事的重大行为模式,几千年未曾中断地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西周金文中所称道的“祖考先王”或“前文人”,《诗经·大雅·下武》所言“三后在天”或《文王》所言逝去的周文王“在帝左右”等,均表明祖灵的意志及其庇护保佑作用。假借天的保佑,对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与一般平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由此看,祖灵的存在,大体相当于一般宗教信仰中神灵的作用。换言之,在华夏国家官方与民间信仰中同等重要的祖宗英灵,虽然地位比上帝或天神稍低,却同样属于某种神话想象世界中的超自然存在。如《唐书·文苑传下·刘》所说:“神器固有归,天命固有分,祖庙固有灵,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之哉!”我国古人通过祭祀活动供飨天神时,要以祖先配祀,称为祖配。这是想象祖灵生活在天上的结果。如《晋书·礼志上》说:“丙寅,武皇帝设坛场于南郊,柴燎告类于上帝,是时尚未有祖配。”又如《金史·乐志上》说:“赫赫上帝,临监禋祀,居然来歆,昭答祖配。”上帝也好,配祭的祖宗也好,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享有永恒的生命。曾巩《本朝政要策·郊配》说:“自此孟春祈谷,孟冬祀神州,季秋大飨明堂,用宣祖配。”植物与季节的生命循环不息,总是让孝子贤孙们想到永恒不灭的祖灵。

对祖灵的信仰导致子孙后代与祖灵相互沟通的需要,祖庙的建立,成为生人沟通祖灵的标志。“祖”这个汉字,其基本的字义就是指宗庙。《尚书·舜典》云:“受终于文祖。”孔传:“文祖者,尧文德之祖庙。”《周礼·考工记·匠人》云:“左祖右社。”郑玄注:“祖,宗庙。”生人遇到重要的决策时,有必要上告祖灵,获得其特别的恩准。《后汉书·袁谭传》有云:“昔先公废黜将军以续贤兄,立我将军以为嫡嗣,上告祖灵,下书谱牒。”如果说在祖庙中告祭祖灵已经是相对发达的形式,那么比祖庙更原始的形式,应该是代表祖灵的祖像。原住民社会一般没有神庙或祖庙,其祖像或者是木制的,或者是石制的。这两种祖像在上古社会中也是最常见的。

在东周时代的诸侯国,木制祖像要放置石盒中保存,此类石盒叫“祏”,一般珍藏在祖庙中。《左传·哀公十六年》云:“(孔悝)使贰车反祏于西圃。”杜预注:“使副车还取庙主。西圃,孔氏庙所在。祏,藏主石函。”杜预注解中所说的“庙主”,也叫神主。《左传·昭公十八年》云:“ (子产)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杜预注:“祏,庙主石函。周庙,厉王庙也。有火灾,故合群主于祖庙,易救护。”孔颖达疏:“每庙木主皆以石函盛之。当祭,则出之。事毕,则纳于函,藏于庙之北壁之内,所以辟火灾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祏室》说:“宗庙神主皆设石函,藏诸庙室之西壁,故曰祏室。室必用石者,防火也。”杜预和程大昌的这些解释,说明为什么木制祖像或牌位要用石盒来保存,同时也说明祖像可以成组存放并在祭祀中集体使用。《管子·山至数》云:“三世则昭穆同祖,十世则为祏。”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说文》:‘祏,宗庙主也。’”在这里似乎能看到后世成组的祖宗牌位在先秦时代的使用原型。

古汉语“神主”一词可兼指诸神之像和祖宗像。《尚书·咸有一德》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说的是前一种意思。孔传:“天求一德,使代桀为天地神祇之主。”蔡沈集传:“神主,百神之主。”《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的如下叙事则是用“神主”一词的后一种意思:“大司徒邓禹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李贤注:“神主,以木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达四方天子主长尺二寸,诸侯主长一尺。”从李贤描述的情况看,此处的神主十分接近现在还通行的祖宗牌位。国家层面上的官方太庙祭祖礼仪要用神主,民间祠堂祭祖也同样如此。元代杂剧家柯丹丘所作《荆钗记·辞灵》云:“若是亲娘在日,岂忍如此肮脏,不免到祠堂中拜别亲娘神主。”除了专门祭祖的祠堂,一般富人家的堂屋,也通常承担祭祖的功能。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十回也有类似描写:“(鲁编修)进了厅事,就要进去拜老师神主。”后代的神主似乎不像先秦时代那样用石盒来保存,其防火功能也就不存在了。唐玄宗时代还发生过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庙被焚毁的事件。《旧唐书·玄宗纪下》说:“时太庙为贼所焚,权移神主于大内长安殿,上皇谒庙请罪。”

古人把藏在宗庙中的神主,称为宗主或祏主,把失落宗主看成和中断祭祀香火一样严重的事件。《左传·昭公十九年》子产的一段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郑国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丧我先大夫晏。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坠)宗主……”孔颖达疏引汉服虔曰:“祏主藏于宗庙,故曰宗主。”[2]清代唐甄《潜书·远谏》,也将国破家亡比喻为“宗庙丘墟,祏主毁弃”。在信仰者心目中,不论是祖像还是祖宗牌位,都是真实的灵性存在,其遭到毁弃,将导致严重不堪的后果。

古人之所以要强调宗主不坠,是因为坚信“祖德”的力量对后代子孙的生命及其社会道德表现都有重要的意义。如《管子·四称》所云:“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过了2000多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依然将“天恩”与“祖德”并称,可见祖先崇拜在华夏文明史上的贯通全程性质,用“光被四海”“万世不衰”来形容,也并不为过。(www.xing528.com)

祖灵信仰还导致对其常年供奉的虔敬行为。上古时代坚信这是社会和国家最重要的行为,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诗经·小雅·信南山》云:“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韩愈《祭郑夫人文》则云:“春秋霜露,荐敬苹蘩,以享韩氏之祖考。”如果按照性别而言,被祭的“祖考”又称“祖妣”,祖指男性祖先,妣指女性祖先。《诗经·周颂·丰年》云:“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孔颖达疏:“为神所佑,致丰积如此。故以之为酒,以之为醴,而进与先祖先妣。”先祖先妣的在天之灵还可以统称祖灵。如汉代蔡邕《京兆樊惠渠颂》就说:“泯泯我人,既富且盈,为酒为酿,烝畀祖灵。”据此可知,中国人拜祖灵相当于西方人拜上帝。中国式宗教的普及,不在教堂,而在每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

在与西方宗教对照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华夏的祖先崇拜形式不像犹太教基督教那样的非偶像崇拜,而是具有自身的偶像塑造传统。具体而言,祖灵有过多种多样的明确可感知的显现形式。上文关于神主、宗主的讨论实际已经给出系列的答案。再看鲁迅小说呐喊·故乡》,更不用怀疑此答案的可信性,因为即使到了现代,国人仍然习惯于将祖宗遗像供奉在堂屋。“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何启治《少年鲁迅的故事》之十二写道:“旧历新年才过十八天,便要悬挂祖像,摆列许多祭器,让本家的人前来瞻拜。”这里所说的祖像,在清代以前又称“祖宗影神”。如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所描写:“伯伯过年,正该在侄儿家里住的。祖宗影神也好拜拜。”西方文明中最看重的人神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就这样被替换为人与祖灵的关系,而“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典范行为必然包括对祖先的虔诚与敬意。

熟悉民间祖神像传统的人都明白,祖宗的观念中包含着所谓列祖列宗,当然不止一两位崇拜偶像,往往是一组偶像。既然自祖父以上各辈尊长都可称“祖”,则祖先的组合有时阵容显得相当庞大。《诗经·大雅·生民序》云:“《生民》,尊祖也。”孔颖达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此后稷之于成王乃十七世祖也。”祖先记忆的多代叠加,使得祖考之庙的情况也会随之复杂化。《礼记·祭法》云:“(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又云:“王立七庙、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朱巷》说:“既即大位,刻石于临濠之陵,并祭四代祖考。”这样以四代或三代为整体的祭祖形式至今仍很常见(图6—2)。

本节需要追问的是,华夏祖先崇拜的初期形式如何?有没有可能探寻比东周时代更古老的祖像或祖宗牌位之原型呢?

图6—2 广东陆丰石寨古村落的祭祖堂

(2013年考察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