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指农药在使用后,其主要成分和代谢产物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存在数量和形式。按急性毒性大小,农药可分为剧毒性、高毒性、中等毒性和低毒性;按残留特性则可分为高残留、中残留、低残留农药。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包括施用农药的直接污染、环境的间接污染和食物链的生物富集等三个途径。其中,施用农药的直接污染是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主要途径。施用农药的直接污染包括可直接清洗去除的农产品表面喷洒和无法直接去除的农作物根部吸收等情况。间接污染是因长期施用农药导致的部分理化性质稳定的农药成为环境中持久性污染物,如狄氏剂、氯丹等多种曾作为有机氯农药使用的物质。食品用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和食物链因生物富集而蓄积的农药。人类作为食物链的终端生物,通过摄入经多次生物富集后的动植物食品,容易产生因富集作用而摄入农药残留较高的食品,从而产生健康危害。
常见的农药种类按照农药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可以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分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1.有机氯类农药
有机氯类农药不易降解,脂溶性强,生物富集作用强,是一类高残留性的中高毒性农药。目前已有部分有机氯农药被禁止使用,包括六六六、艾氏剂、氯丹等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作为曾经被大范围、大量使用的一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和其代谢物仍存在于环境中。因此,我国的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对该类物质制定了再残留量标准。有机氯类农药及其代谢物具有一定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可导致肝脏病变、神经系统的损害和癌症发生率上升等。
2.有机磷类农药
有机磷类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常见品种有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等,约占杀虫剂总量的50%。大部分有机磷类农药属于低残留性农药,在环境中易于降解,因此在生物体内的蓄积性较低。但是,该类农药毒性差异较大,部分有机磷类农药具有剧毒性,如甲胺磷等通过抑制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传导功能紊乱而发生人体损伤。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等则具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在急性中毒后的第二周出现神经中毒症状,症状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及神经麻痹等。(www.xing528.com)
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主要被用作杀虫剂或除草剂,常用的有克百威、硫双威、丁硫克百威等。该类农药优点是对虫害选择性强、低残留性,对人体的毒性中等或较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急性中毒机理与有机磷类农药类似,通过胆碱酯酶抑制导致胆碱能神经兴奋造成相应的症状,但抑制作用有较大的可逆性。该类农药的代谢产品可使染色体断裂,造成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可能。
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属于中低毒性农药,是一类模拟除虫菊所含天然除虫菊素而合成的仿生农药,主要被用作杀虫剂和杀螨剂,常用的有溴氰菊酯、氟丙菊酯、联苯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作用机制是造成神经细胞传导停滞或重复放电,从而改变膜流动性、增加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等。该类农药在环境中可被光解、水解或氧化,对人畜较为安全。但该类农药的缺点是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因为其低残留性,在生物体内的蓄积性低,慢性中毒情况少见,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和致敏作用,引起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瘙痒等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