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扭结式裹包机:高效包装的首选设备

扭结式裹包机:高效包装的首选设备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扭结式裹包机是指用挠性包装材料裹包产品,将末端伸出的裹包材料扭结封闭的机器。扭结式裹包机按其传动方式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以下介绍一种国内常见的间歇双端扭结式糖果包装机。如图5-34所示为间歇双端扭结式糖果包装机主传动系统图。扭结手在195°闭合,在旋转扭结的同时作轴向移动,以弥补包装纸的缩短量,在340°轴向移动结束。

扭结式裹包机是指用挠性包装材料裹包产品,将末端伸出的裹包材料扭结封闭的机器。其裹包方式有单端扭结和双端扭结,如图5-1b、图5-1c所示。

扭结式裹包机按其传动方式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以下介绍一种国内常见的间歇双端扭结式糖果包装机。

1.主要技术参数

1)生产能力:200~350块/min。

2)糖块规格:圆柱形(直径×长度)为13mm×32mm,长方形(长×宽×高)为27mm×16mm×11mm。

3)包装纸规格:商标纸宽90mm,内衬纸宽30mm。

4)电动机:理糖电动机为0.37kW,主电动机为0.75kW。

5)外形尺寸:1450mm×650mm×1620mm。

2.扭结式糖果包装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图5-31为间歇双端扭结糖果包装机外形图。它主要由料斗3、理糖部件4、送纸部件14、工序盘11以及传动操作系统等组成。可完成单层或双层包装材料的双端扭结裹包。

图5-32、图5-33分别为糖果包装机的包装工艺流程图和包装扭结工艺路线图。图5-33中,主传动机构带动工序盘2做间歇转动。随工序盘2的转动,分别完成对糖果的四边裹包及双端扭结。在第Ⅰ工位,工序盘2停歇时,送糖杆7、接糖杆5将糖果9和包装纸6一起送入工序盘上的一对糖钳手内,并被夹持形成U形状。然后,活动折纸板4将下部伸出的包装纸(U形的一边)向上折叠。当工序盘转到第Ⅱ工位时,固定折纸板10已将上部伸出的包装纸(U形的另一边)向下折叠成筒状。固定折纸板10沿圆周方向一直延续到第Ⅳ工位。在第Ⅳ工位,连续回转的两只扭结手夹紧糖果两端的包装纸,并完成扭结。在第Ⅵ工位,钳手张开,打糖杆3将已完成裹包的糖果成品打出,裹包过程全部结束。

978-7-111-35450-5-Chapter05-32.jpg

图5-31 糖果包装机外形

1—调试手轮 2—扭结部件 3—料斗 4—理糖部件 5—手柄 6—张带手轮 7—开关 8—调速手轮 9—底座 10—主体箱 11—工序盘 12—商标纸 13—内衬纸 14—送纸部件 15—输出糖槽

978-7-111-35450-5-Chapter05-33.jpg(www.xing528.com)

图5-32 包装工艺流程图

1—送糖 2—糖钳手张开、送纸 3—夹糖 4—切纸 5—纸、糖进入糖钳手 6—接、送糖杆离开 7—下折纸 8—上折纸 9—扭结 10—打糖

978-7-111-35450-5-Chapter05-34.jpg

图5-33 包装扭结工艺路线图

1—扭结手 2—工序盘 3—打糖杆 4—活动折纸板 5—接糖杆 6—包装纸 7—送糖杆 8—输送带 9—糖果 10—固定折纸板

3.传动系统及工作循环图

间歇双端扭结式糖果包装机传动系统由主传动系统和理糖供送传动系统两部分组成。理糖供送传动系统将在后面介绍,在此先介绍主传动系统。

如图5-34所示为间歇双端扭结式糖果包装机主传动系统图。主电动机经机械式无级变速器、轴Ⅰ将运动传递给分配轴Ⅱ,分配轴Ⅱ将运动平行进行分配,经齿轮、马氏盘将运动传递给轴Ⅲ,带动工序盘间歇转动。另一传动路线为经齿轮传动带动轴Ⅴ、Ⅵ转动,从而带动扭结手完成扭结动作。轴Ⅴ经链传动、齿轮传动带动供纸辊及切刀运动,实现包装纸的供送及切断。分配轴Ⅱ上的偏心轮1带动送糖杆送糖;偏心轮2带动钳手开合;偏心轮3带动活动纸折纸板完成下折纸;偏心轮4带动接糖杆和打糖杆分别完成接糖和打糖动作。包装机正常工作之前,通过转动调试手轮对包装机进行调试。该机采用机械式无级调速,生产能力连续可调,能适应不同的包装纸的糖果的变化。由于采用了马氏机构,因此,该机不宜高速。

根据各执行机构的运动规律及其动作配合要求,绘制出如图5-35所示的工作循环图。接糖杆在分配轴转至215°时运动到接糖终点,并将纸与糖夹持在接糖杆和送糖杆之间,接糖杆随送糖杆开始后退,至305°送糖结束。同时,进糖工位糖钳手闭合,将纸与糖夹住。扭结手在195°闭合,在旋转扭结的同时作轴向移动,以弥补包装纸的缩短量,在340°轴向移动结束。出糖工位糖钳手120°打开,打糖杆155°开始打糖,至215°打糖结束并开始返回。

978-7-111-35450-5-Chapter05-35.jpg

图5-34 主传动系统图

978-7-111-35450-5-Chapter05-36.jpg

图5-35 工作循环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