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分析发现,一些大型的专业公司选型软件中其实并没有使用表8-3中的数据,而是使用式(8-11)。在设计立式容器时,容器内部结构设计做出一些限制(包括分离距离、进气口与出气口和进液口的布置等),使在液滴分离状态下尽可能保持在公式应用范围内。如果立式分离容器在内部结构设置范围内成立,那么这条公式就是理论公式。不管分离容器的直径多大,蒸发温度是多少,都能找到它存在的理论根据。因此,研究分离容器内部的结构分布和设计,是建立分离容器计算的数据模型的基础。模型成立了,软件就自然可以使用了。表8-1中的设计应该就是这种设计的一种模式。每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计算模式。
为了工程选型方便,压缩机、冷风机(蒸发器)等生产厂家都会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等,制作出方便工程使用的选型软件。而这些分离容器,由于已知蒸发温度和供液温度,分离气体通过的面积,以及允许通过的最大分离速度,同样可以按压缩机、冷风机的方式,根据容器的直径、蒸发温度以及供液温度编制成工程所需的选型软件。那么这些软件是如何编制的?
首先在选型计算上与系统对接,利用式(8-11),设定所计算的蒸发温度,也就是知道了这种制冷剂在该温度下的气体密度与液体密度。设计者根据容器的内部结构,定义在容器内产生分离时的气流状态,也就是制定阻力系数CD。根据不同的制冷剂性质(氨、氟利昂或者二氧化碳),定义允许分离的液滴直径,求出立式分离容器的最大分离速度(Max Ve-locity)。有了分离速度,同时知道分离容器的截面面积,也就可以求出质量流量。制冷剂在指定蒸发温度下的质量流量可以通过软件计算得出。这样该容器在指定蒸发温度、供液温度下的某种制冷剂的最大制冷量(Max Capacity)可以计算出来。(www.xing528.com)
应该了解这个计算过程,根据笔者的理解,阻力系数CD是生产厂家根据实验数据制定的;而制冷剂液滴直径的确定,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型制冷企业,几乎有了共识,氨的允许分离液滴直径比氟利昂大50%。因此最终的结果由于不同厂家的产品不同而有所区别。今后国内在这方面不需制定相关的标准,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只能做相关的引导。
在编制计算软件时,制冷剂的供液温度对分离容器的制冷量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在第2章进行过讨论。原因是供液温度下降使焓差增大,制冷量自然也就增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