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开阳杂著》与《筹海图编》的同异:探讨《筹海图编》作者

《郑开阳杂著》与《筹海图编》的同异:探讨《筹海图编》作者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以《郑开阳杂著》和《筹海图编》对照,二书内容有同有异。这就是说,《郑开阳杂著》中海防图、论,都以或明显或隐蔽的形式,出现在《筹海图编》中。《郑开阳杂著》卷八《海防一览》,是《万里海防图》的初稿,而后者的内容与《筹海图编》卷一的内容相同。

《郑开阳杂著》与《筹海图编》的同异:探讨《筹海图编》作者

四库著录题为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又著录《郑开阳杂著》,并说“是书旧有《筹海图编》”,这里所说的郑若曾《筹海图编》和四库著录的题为胡宗宪撰的《筹海图编》是什么关系?二书是否是同一书呢?《筹海图编》的作者究竟是谁?

(一)从两书目录来看两书异同及《筹海图编》作者

四库馆臣说:《郑开阳杂著》,郑若曾著,十一卷。“分别为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防图考一卷、日本图纂一卷、朝鲜图说一卷、安南图说一卷、琉球图说一卷、海防一览图一卷、海运全图一卷、黄河图议一卷、苏松浮粮议一卷。其海防一览图,即万里海防图之初稿,以详略互见,故两存之。若曾尚有《江南经略》一书,独缺不载,未喻其故,或裒缉者偶佚欤。”[17]

《郑开阳杂著》卷四至七,介绍日本、安南、朝鲜、琉球的地理历史,以及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其他还有海防、江防、黄河、海运、财赋。海防,主体现在卷一、卷二《万里海防图论》,卷八《海防一览——万里海防图》中。其中《海防一览——万里海防图》,据四库馆臣说是《万里海防图论》的初稿,“以详略互见,故两存之”[18]

具体说,本部分内容分两图、论两种。

图:《杂著》卷一《万里海防图论》上,共有图42幅,分别是广东沿海山沙图12幅、福建沿海山沙图9幅,浙江沿海山沙图21幅;《杂著》卷二即《万里海防图论》下,共有图34幅,分别是直隶沿海山沙图8幅,山东沿海山沙图8幅,辽东沿海山沙图5幅,日本国图2幅,日本入寇图1幅,共计76幅;卷八图有12幅,图上有论,如第三幅正南向广东图上就有“广东要害论”和“广福人通番当禁论”,内容稍为简略而已。

论:

《杂著》卷一,即《万里海防图论》共论15则,它们是广东要害论、南澳守御论、广东兵饷论、琼馆守御论、惠州守御论、广福人通番当禁论,广福浙兵船会哨论、福洋要害论、福建兵防论、福建守御论、福洋五寨会哨论、福宁州守御论、浙洋守御论、舟山守御论、浙直福兵船会哨论。

《杂著》卷二,即《万里海防图论》下,共有论22则,它们是苏松海防论、苏松水陆守论、江北设险守御论、江淮要害论、山东预防论、登州营守御论、文登营守御论、即墨营守御论、辽东军饷论、辽东守御论、日本入寇论、论御倭之法、论沙船之利,论福苍船之弊、海船纵贼内寇之由、论沙兵民兵之辨、论练兵之法、论黄鱼船之利、论海塘之役、论烽堠之要、论海运之利、论财赋之重。

《杂著》卷三《江防图考》,有江源考、江防考;卷九《海运全图》,有海运图说、海道附录;卷十《黄河图议》,有黄河议;卷十一《苏松浮赋议》从表面看来,这些与上述海防部分不相协调,故郑氏后人把郑若曾的著作称为《郑开阳杂著》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与上述海防部分是有联系的,治河、通漕、海运、边防、海防、苏松财赋之重,是当时关系海防安全、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关系苏松财赋之重的问题。郑若曾对上述问题有综合考虑和设想,正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深谋远虑,后人取名《郑开阳杂著》,不足以反映郑若曾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库馆臣说:《筹海图编》十三卷,明胡宗宪撰。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绩溪人。嘉靖戊戍(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师剿倭寇,以言官论弹劾,下狱瘐死。万历初(1573),追复原官,谥襄懋。事迹见《明史本传》《筹海图编》共十三卷,卷一为舆地全图、沿海沙山图(广东、福建、浙江、直隶、登莱五省);卷二为王官使倭事略、太仓使往日本针经图、倭奴朝贡事略、日本国图2幅、倭国事略等;卷三至卷七,分别为五省沿海郡县图、兵防考、倭变记、事宜等;卷八,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总编年表、寇迹分合图谱;卷九,大捷考;卷十,遇难殉节考;卷十一、十二、十三,江南经略考。[19]

以《郑开阳杂著》和《筹海图编》对照,二书内容有同有异。二书相同的地方在于:

(1)《郑开阳杂著》卷一、卷二有76幅图,《筹海图编》卷一采入74幅,没有采入的是日本国图,但在首尾,增加舆地全图和日本岛夷入贡图。《郑开阳杂著》卷四关于日本的论述,《筹海图编》卷二大部分采入,没有采入的只是国朝贡式,增加了王官使倭事略和倭国朝贡事略,并把《郑开阳杂著》中《使倭针经图说》,改为《太仓使往日本针路》,把“若曾按”改为“按”。

(2)《筹海图编》卷十一、十二、十三的“经略”中有很多子目。每目,先说明作者的看法,然后引时人胡世宁、谭伦、杨博、唐顺之、魏校、张时澈、戚继光、俞大猷、仇俊卿等人的议论,略加评论,最后是作者的见解。每目最后的意见,往往与《郑开阳杂著》卷一、卷二的“论”相同,如《筹海图编》卷二“勤会哨”的后论,就是《郑开阳杂著》卷一的“广、福、浙兵船余论、福洋五寨会论”“浙、直、福兵船会哨论”[20]。此类例子较多,不能备举。

这就是说,《郑开阳杂著》中海防图、论,都以或明显或隐蔽的形式,出现在《筹海图编》中。

出现这些明显的相同,说明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书为同一作者,二是两书中有互相抄袭的可能。是《郑开阳杂著》抄袭《筹海图编》?还是反之?四库馆臣说,《郑开阳杂著》“旧分《筹海图编》《江南经略》《四澳图论》,本各自为书”,难道说《郑开阳杂著》卷一、卷二,就是原来的《筹海图编》吗?

从表面看,二书相异的地方在于:

(1)《郑开阳杂著》卷三《江防图考》,卷五《朝鲜图说》,卷六《安南图说》,卷七《琉球图说》,卷八《海防一览万里海防图》,卷九《海运全图》,卷十《黄河图议》,卷十《苏松浮赋议》,是它所独有的。

《郑开阳杂著》卷八《海防一览》,是《万里海防图》的初稿,而后者的内容与《筹海图编》卷一的内容相同。

(2)《筹海图编》卷三至卷七,五省沿海郡县图、防考、倭变记、防守事宜等,是《郑开阳杂著》表面上没有的,但并不能说明其作者就是胡宗宪,而很有可能是郑若曾。为什么?

其一,《郑开阳杂著》卷六江南诸所目下,有关于松江府海防的意见,最后题“已上都史方公廉,前任松江府呈”。《江南经略》卷四上有“松江府海防议”,是“嘉靖癸丑答方郡伯公廉”的。这二者,文字完全相同,可知作者是郑若曾。只是不知道“上都御史方公廉”和“答方郡伯公廉”,哪个说法更确切。

其二,下文(二)之(1)可以证明,《筹海图编》的五省防守事宜的作者是郑若曾,“倭变记”和“防守事宜”也是郑若曾所撰。其他内容是不是也是郑若曾所撰呢?

综上,两书明显相同的地方很多,可能是同一作者,或是抄袭。两书表面相异的地方,其内容实质相同,有的内容,甚至可以证明,就是郑若曾所撰。

(二)从思想内容来考虑《筹海图编》的作者

(1)海运是郑若曾所关心的,《江南通志》说郑若曾“动有经世之志,凡山经、海籍,靡不周览”[21]。海防、海运、海道、海图等,都应是海籍。《郑开阳杂著》卷二,论海运之利;卷八第11幅图上,有恢复海运的一段文字;卷九有《海运图说》《筹海图编》卷七“山东事宜”中的有些段落,也谈到海运。

山东关系大要,尤在海运。予考元明海运故道,南自福建梅花所,北自太仓刘家河起,迄于直沽,迢迢五千里。永乐以后会通河成,海运遂废。……

海运之罢,端为山东之海险也。以愚观之,漕河自王家闸以北,至于德州,千有余里,乃国家咽喉命脉,其通其塞所系匪轻。况黄河渐徙而南,或冲而北,易为漕患。今承平修复海运,以备不虞,岂非国家之大计哉!

……夫会通河也,胶莱新河也,登莱海险也,皆山东所辖之处。今之论山东海患者,但知备倭,而不知备运,愚故并及之。(其法甚详,见《大学衍义补》《海道经》等书)

这里说的“予”“愚”是谁呢?明朝有经世思想的人一直很向往海运,如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所说的,《海道经》是海籍之一。笔者认为,这里的“予”应是郑若曾;况且,此处有批评“知备而不知备运”[22]的思想,这不可能是胡宗宪自责的话。最重要的是,它与郑若曾在《郑开阳杂著》卷十一《海运图说》中表现的思想一致,他说:

间考元时海运故道,南自福建梅花所起,北自太仓刘家河起,迄于直沽,南北不过五千里,往返不逾二十日。不惟海运便捷,国家省经费之繁,抑亦货物相通,海滨居民,咸获其利,而无盐盗之害。自永乐以来会通河成,海运遂废。运者皆由漕河,所以避开洋之险也。海险莫甚于成山以东白蓬头等处,危礁乱矶,湍流伏沙,不可胜记。然在熟识水洪者,可趋避。今黄河渐徙而南,或冲而北,屡为漕患。愚意宜修复海运旧制……至于料浅、占风之法,定船、望星之规,放洋、泊舟之处,详见《大学衍义补》《山东通志》《海道经》等书,无烦复赘矣。

两段文字、思想基本相同。且《筹海图编》此段,与《郑开阳杂著》卷十《黄河议》的主旨相通。《黄河议》说:“河自王家闸以北,至于德州,千有余里,乃国家命脉,所系匪眇。万一决坏,百万漕粮,将安挽之?愚谓胶河之说,及今行之可也……今日为东南边防计,所宜备海;为国家根本计,所宜备运,愚故并论之。”[23]又与《郑开阳杂著》卷十山东图上的文字相同:“元时运道自福建梅花所起,至直沽口止。国初海陆兼运,永乐间会通河开,始用漕法,海运废。会通河南北之咽喉,宜修海运,以防梗塞之患,详见《大学衍义补》《广舆图》《海道经》等书。”[24]《郑开阳杂著》的作者是郑若曾,而《筹海图编》卷七的这段文字,也应该是郑若曾所作。

(2)御海洋是抗倭战争中出现的一种观点。《筹海图编》卷十二“御海洋”,历引唐顺之、严中等人的议论,然后说:“御海洋之策,有言其可行者,有言其不可行者,将何以从者为定乎?尝亲至海上而知之,……此御海洋之议所由建也。……如愚见,哨贼于远洋而不常厥居,击贼于近洋而无使近岸,是之谓善体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也。”[25]

郑若曾重视海防,有《海防论》五则,《江南经略》卷八上《御海洋论》的文字,与上引文字不同,只是《筹海图编》的“尝亲至海上而知之”[26],在《江南经略》中为“若曾尝亲至海上而知之”;《筹海图编》的“此御海洋之议所由建也”[27],在《江南经略》中为“总督梅林胡公与赵工尚之议所由建也”;《筹海图编》的“是之谓善体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也”,在《江南经略》中为“是之谓善体梅林胡公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也”。《筹海图编》成书在先,而《江南经略》成书在后,不能认为后者抄袭前者,而只能认为是郑若曾撰写《江南经略》时,把旧稿《御海洋论》编入书中,而《筹海图编》是他在胡宗宪幕府所作,既不能突出他自己的名字,也不能以第三人称来写胡宗宪,但在他自己的旧稿或底稿中,则可以说“若曾尝亲至海上”,也可以说“总督梅林胡公”了。

(3)抗倭中出现了关于调客兵、练乡兵、募土著的争论。郑若曾主张慎调募。《筹海图编》卷十一“慎调募”,先引时人之论,然后说:“予按今之论御者有三,曰调客兵,曰练乡兵,曰募土著之兵。愚以为,募土著之兵可也。调客兵与练乡兵,不可也。”[28]这个“予”指谁呢?笔者认为,指郑若曾,而不是胡宗宪。理由是《江南经略》卷八下有《慎调募论》三则,其中《调募论一》与《筹海图编》中的“予按”完全相同。另《筹海图编》卷十一“慎调募”中的“湖兵”,与《江南经略》卷八下之《调湖兵议》,文字完全相同。《慎调论》《调湖兵议》晚出,是否可以认为是郑若曾据旧稿,加以发展呢?这些,都表明四库题为胡宗宪著的《筹海图编》,体观的是郑若曾的思想,文字也多出自郑若曾之手。

(4)《筹海图编》对胡宗宪的称谓、态度,证明此书非胡宗宪撰而是郑若曾撰。以《筹海图编》卷五的“浙江倭变记”为例,作者对其他将领,只在姓名前加官职,如“参将汤克宽破贼于鳖子门”“参将俞大猷等追击,大败之”[29]。而提到胡宗宪则说,“巡按御使胡公宗宪败之于王江泾”“总督侍郎胡公宗宪率官讨平之”“总督胡公宗宪佯纵贼”“总督胡公诱擒之”。胡宗宪出身进士,如果他果真亲撰书,应自称“愚”或“宗宪”,而不应自称为“胡公宪”,这说明此书非胡亲撰。

联系(二)之(2),可以认为,此书是郑若曾所撰。

《筹海图编》卷九《平倭录》说:“事平之后,襄懋中谗死。同志如茅先生鹿门几至破家,有功秀才蒋洲、陈可愿至谪戍,生平受襄懋卵翼煦沫者,皆噤而避匿,且讳之不敢出声。……公半壁之功,十余年出生入死,辛苦泯泯至此,安用一时文士为?余老矣,每访求不可得,间有谈者,年迈不可信。近见唐凝庵先生《胡少保传》,极为详赡,喜甚,订录数款。”[30]襄懋,是胡宗宪死后,隆庆六年朝廷给他的谥号。这样的口气,不是胡所用,只能是受胡保护的幕客,而这个幕客只能是郑若曾。

(5)《筹海图编》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证明,此书作者为郑若曾而非胡宗宪。卷十《遇难殉节考》小序说:“此卷所载,名教所关,故不嫌特书,人事之详略,悉有凭据。或限于耳目之未接,或由于传闻之疑似者,始阙之,以俟同志者增入焉。”[31]这样的“俟同志者增入”的口吻,很像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之《凡例》中的“东南之人相与救正之、辅益之”。卷十一《大捷考》,依次指出每“考”作者,如《平望之捷》,太学生俞献可撰;《陆泾坝之捷》,昆山举人李绩撰;《乍浦之捷》,余姚举人诸大圭撰;《龛山之捷》,山阴县学生员徐渭撰;《淮扬之捷》,兵部侍郎蒋应奎撰;等等。不掠人之功为己有,不是胡宗宪的作派,如王江径之捷,实为张经之功,胡宗宪却贪为己有。而郑若曾不仅自己不接受朝廷赏官,而且为唐顺之等人抱屈。依此看,《大捷考》的编者应是郑若曾。

(三)前人认为《筹海图编》是郑若曾所撰

(1)四库子部兵家类著录的《江南经略》卷八,卷首《江南经略原序》,对确认郑若曾是《筹海图编》的作者很重要。书中说:

壬戌初夏,兵宪太原王公道行,顾予于金阊逆旅,而诘之曰:“子之作《筹海图编》,志则勤矣。然江防重务也,而略之何与?……宜加撰述,以附于《筹海》之编。

壬戌为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得罪下狱是在嘉靖四十四年。“兵宪太原王公道行”,就是王道行,他曾作过《三吴水利考》两卷,他说“子之作《筹海图编》”云云,其说法是可信的。

(2)四库史部地理类存目四著录《筹海图编》十卷,《题要》说:

明邓钟撰。钟,字道鸣,晋江人。万历二十二年,倭大入朝鲜,海上传警。总督萧彦命(邓)钟,取昆山郑若曾《筹海图编》,删其繁,重辑成书,冠以各处海图,次记奉使、朝贡之事,又分案沿海诸省,记其兵防、制变各事宜,而以经略诸条终之。于前代旧事,亦间有引证。前有(萧)彦序一篇,极称胡宗宪功,亦当时公论也。

从所述内容看,邓钟所看到的“郑若曾《筹海图编》”,内容有海图奉使、朝贡、沿海诸省之兵防、制变、经略等,这明显与四库题为胡宗宪撰的《筹海图编》的内容一致,而不是指四库馆臣于史部地理类所说的“是书旧分《筹海图编》……本各自为书”[32]中的《筹海图编》,即不是如上文所论的《郑开阳杂著》卷一和卷二的内容。这是否说明,不存在“是书旧分《筹海图编》”云云的所谓《筹海图编》?而只有现今我们见到的题为胡宗宪所撰的《筹海图编》?而这部书,在万历二十二年萧彦、邓钟作《筹海重编》时仍称“昆山郑若曾《筹海图编》”。郑若曾、胡宗宪是嘉靖时代的人。郑若曾,万历六年左右还健在,萧彦和邓钟所说,应该是可信的,而四库馆臣在为《筹海重编》作题要时,也承袭了萧彦、邓钟的原意。这表明和郑、胡同时而稍后的人,认为郑若曾是《筹海图编》的作者。

(3)清朝康、雍、乾时编纂的《江南通志》说,郑若曾撰有《筹海图编》康熙二十二年,两江总督于成龙等创修《江南通志》;雍正七年,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奉诏重修,乾隆元年书成上奏,该书卷一百五十一说:“郑若曾,所有《筹海》等书。”这条记载,应当是可信的。

(四)郑若曾自说是作《筹海图编》

《江南经略》之《凡例》说,他所作《经略》偏重于苏、松、常、镇,“杭、嘉等府事宜之详,予载《筹海图编》,同志者合而观之,当互见矣”[33]。如果他没有作《筹海图编》,他是不会这样说的。

《江南经略》卷一《湖防论》说,海船十余种,“若曾已图形于《筹海图编》,可览而知”[34]。考四库著录的《郑开阳杂著》卷一、卷二、卷八,这些有关海防部分,没有海船图形,这一点,似可证明四库馆臣所说《杂著》“旧分《筹海图编》《江南经略》《四隩图论》本各自为书”中的《筹海图编》不是指《郑开阳杂著》卷一、卷二的内容。相反,在四库著录的题为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十三《经略三》之兵船图说,有几十种渔船的图和说。这可证明渔船图说,是郑若曾所作。

综上,可以认为《郑开阳杂著》与《筹海图编》为同一作者。四库著录的题为胡宗宪著《筹海图编》,实际作者是郑若曾,这也符合幕客和幕主的关系。郑若曾在胡宗宪幕府所著《筹海图编》,自然题为胡宗宪,时人如王道行、萧彦、邓钟及康雍乾时代的撰稿者,都明确说此书为郑若曾所作。

四库全书总目》《明史艺文志》题《筹海图编》为胡宗宪撰,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胡宗宪是幕主,也许他提出编写《筹海图编》的要求和主要思路,并且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编写条件,著作成书后,署其名也是应该的。郑若曾的工作,也算是职务创作。但这对郑若曾不公平,也不反映实际情况。(www.xing528.com)

郑若曾家又有《江南经略》,其后人据稿本或底本,进行加工整理,则去其中引用的唐顺之、张时澈、俞大猷、茅坤、戚继光诸人的议论,题名为《郑开阳杂著》。按说,四库馆臣对书籍的整理和传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为什么在对《筹海图编》作者问题上,有这样的疏忽?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四库全书总目题要是众手整理,总裁官可能没有统稿,致使对同一《筹海图编》的地理类存目四说是由郑若曾撰,而史部地理类二题为胡宗宪撰。假如编纂者或总裁官,系统地看过这两部书,是可能会对《筹海图编》的作者问题做一番考证的。

郑若曾对海防等问题有卓越的见解,这样一位有经世之学的人,只因他一生不仕,遂埋没了他的生平事迹,实在可惜。像《筹海图编》这样重要的著作,不论《明史·艺文志》或《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二》都题为胡宗宪撰,这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情况,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希望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又:此文写于20多年前,此次整理,又发现一些新的材料,可以证明《筹海图编》为郑若曾所撰,现在补充于下。

明代太仓人王世贞之子王士骐撰《驭倭录》九卷。他是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为兵部主事时编写《驭倭录》,采集明代倭寇事迹,起洪武元年,讫万历二十四年。凡当时所奉诏旨、诸臣章奏、中外战守方略,案年编纪,颇具本末。其自序以为“郑若曾《筹海图编》多取野史为证,往往失真。故所录,皆就国史中拈出”。四库馆臣指出,“当时奏报,亦多掩败为功,欺蔽蒙饰。国史所载,正未必尽为实录也”[35]。这说明万历中期,《筹海图编》作者为郑若曾,是毫无争议之事。只是一位毫无抗倭经历的兵部主事,竟然轻易否定郑若曾《筹海图编》,除了因为他老爹的地位和他的进士身份,还因为有一股骄傲之气。

清初,徐乾学持有“《筹海图编》十三卷,明郑若曾,八本”[36]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二十四:“按郑若曾《筹海图编》。”[37]王鸣盛:“郑若曾《筹海图编》第二卷亦云,日本重儒书,多中国典籍。”[38]同治《苏州府志》多处都标注“郑若曾《筹海图编》”[39]。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十七日,得郑若曾《筹海图编》一部。若曾,昆山人,著有此书及《江南经略》《四隩图论》。国朝康熙中,其五世孙起泓删汰,重编为《郑开阳杂著》四库仅以《杂著》著录,未见单行之本,则此书为可宝矣”[40]孙诒让:“狡倭入寇之道,郑若曾《筹海图编》亦云详矣。臣缘兹书成于世庙季年,东北朝鲜之路似阙略。谨案,此路不候风汛顺逆,惟凭潮汐往来,较我东南十百其易,臣特表而出之。”[41]以上都直接说“郑若曾《筹海图编》”,并且多数作者都非常看重郑若曾的《筹海图编》,认为“此书为可宝矣”。

实际上《筹海图编》作者实为郑若曾,还是需要证明的事情。藏书家卢文弨指出:“胡宗宪之《筹海图编》,实郑若曾之书。即云功归主者,然亦当分注于下,不没其实。其它若无列传,不甚显著者,亦当注其为何处人,有事迹亦宜附见于下,至如两王宠、两陆釴之类,尤宜分析,庶不致后日难考。”[42]卢文昭指出,一方面要“功归主者”,另一方面,对于实际撰述者,应当“分注于下,不没其实”,甚至可以注明撰者的籍贯、事迹。这个意见,既重视了主持者的作用,又体现了撰述者的功劳。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胡宗宪为幕主,郑若曾为幕客。幕客著书,到底怎么署名?卢文弨的意见,兼顾了主持者和著作者双方的分工。另外,中国地方志的署名方法,不失为一种合理方法。一般县令长为修者,专门学者为纂者。县令长负责提出任务,筹措资金,提供办公处所,提供采访、印制、绘图等多方面的人员及条件。纂者为撰稿者,或撰稿负责人。现在,亟需建设良好的学术风气,卢文弨的意见,地方志的署名方法,都给我们以启示。而四库全书总目在《筹海图编》作者问题上的做法,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

【注释】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孙岱编:《震川先生集》卷一四《郑母唐夫人寿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郑若曾:《江南经略》卷首《江南经略原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郑若曾撰:《郑开阳杂著》卷一一《苏松浮赋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孙岱编:《震川先生文集》卷二九《周孺亨墓志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孙岱编:《震川先生文集》卷一八《外舅光禄寺典簿魏公墓志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李贽撰:《续藏书》卷二二《理学名臣》,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一上《兵务举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孙岱编:《震川先生集》卷一四《郑母唐夫人寿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五上《孟口筑堡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赵宏恩修:《江南通志》卷一五一《人物志·武功》,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孙岱编:《震川先生集》卷一四《郑母唐夫人寿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赵宏恩修:《江南通志》卷一五一《人物志·武功》,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下《阵营论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郑若曾:《江南经略·原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七下《见行兵阵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地理·边防之属·郑开阳杂著之提要》。

[18]《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史部二十四《水经注卷四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9]《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地理·边防之属·筹海图编之提要》。

[20]郑若曾撰:《郑开阳杂著》卷一《万里海防图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赵宏恩修:《江南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一一《大学衍义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一〇《黄河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八《海防一览》,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一二经略二《御海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郑曾若撰:《江南经略》卷八上《御海洋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一二经略二《御海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一一《慎调募》,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五《浙江倭变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九《平倭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胡宗宪撰:《筹海图编》卷一〇《遇难殉节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九史部二十五地理类《水经注四十卷》,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3]郑若曾:《江南经略》《凡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郑若曾:《江南经略八卷》卷一下《湖防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四,史部十,乾隆武英殿刻本。

[36]徐乾学:《传是楼书目》(不分卷),道光八年味经书屋钞本。

[37]《直隶太仓州志》卷二四《兵防》下,嘉庆七年刻本。

[3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三“日本尚文”。

[39]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卷二八、卷九五、卷一三九。

[40]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六,民国上海蟫隐庐石印本。

[41]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三六,民国十年刻本。

[42]卢文弨:《读史札记》不分卷,清聚学轩丛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