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造成学术与仕途分离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造成学术与仕途分离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有光认为科举之弊有三。这虽是他屡战屡败心态的写照,但主要揭露了科举毒害风俗。科举考试以中进士为最终目的,以当官为学之始。所以说,在科举制度下,科举中进士是士人读书的终结,造成学术和仕宦分离。孔子讲,颂诗三百,可授之以政,就是因为诗,不仅仅博物洽闻,而且因为其中有和平之情、慈祥恺悌之政事方法。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归有光批评科举弊端,比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要早得多。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造成学术与仕途分离

归有光认为科举之弊有三。

一是败坏世道风俗。“古今取士之途,未有如今之世专为一科者也”,士人“习为应试之文,而徒以博一日之富贵[36]。“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才世道,其弊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脱解,以至老死而不悟”[37]。古代选拔士人的途径很多,自隋朝开科举,学术成为读书人取得功名利禄的手段。真正以研究学术为目的的考生很少,大多有自己的物质利益诉求,即以功名追求利禄。明代戏曲小说中,出现“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正是这种情况的高度概括。这虽是他屡战屡败心态的写照,但主要揭露了科举毒害风俗。

二是败坏吏治。他认为,天下英才绝非品式所能拘束,少年进士有偶然性,极易使其心理膨胀,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侥幸于一日之获,其于文义,尚有不能知者,嚣嚣然自谓已能”[38]。再者,造成学仕分离:“以得第为士之终,而以服官为学之始。士无贤不肖,由科目而进者,终其身可以无营,而显荣可立望,士亦曰,吾事毕矣,故曰士之终。”考试是检验学习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终点。科举考试以中进士为最终目的,以当官为学之始。无论贤良还是不肖者,只要出身进士,就可马上获得尊荣地位,那些考试中进士者说,考试完毕,我任务完成了。所以说,在科举制度下,科举中进士是士人读书的终结,造成学术和仕宦分离。

科举考试的内容,不能用于指导行政:“占毕之事不可以莅官也,偶俪之词不可以临民也。士之仕也,犹始入学也,故曰学之始。”科举考试,学非所用,对仗、辞藻、射策、决科,不能用于治官、治民。治官、临民,完全靠其质性修养:柔者怯懦不立,刚者好愎自用,佞者自谋自利,直者肆直忘物,宽者废弛自纵,严者好察不恕。[39]旨在网罗人才的科举制,却造成了吏治腐败。(www.xing528.com)

三是败坏学风。“此学流传,败坏人才,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40]终日背诵诵读四书五经,但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道德仁义,成为士人攫取功名利禄的垫脚石。科举制“行之已二百年,人益巧而法益弊;相与剽剥窃攘,以坏烂熟软之词为工,而六经圣人之言直土梗矣”[41]“科举之学相传久矣。今太学与州县所教士,皆以此也……至于久而天下靡然,习其辞而不复知其原,士以哗世取宠,苟一时之得以自负;而其为文,去圣人之经益以远”[42]孔子讲,颂诗三百,可授之以政,就是因为诗,不仅仅博物洽闻,而且因为其中有和平之情、慈祥恺悌之政事方法。明开国到嘉靖,二百年来,科举考试成为一门技艺,人们越来越精通其考试过程,互相剽窃,以烂熟之词为精巧,以六经圣人之言当泥塑偶像,士子摇头晃脑地背诵,可是食而不知其味,不知道其原意是什么。有些人有点心得,就自鸣得意,哗众取宠。作文,更不知所写为何物,离六经越来越远。结果“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43]。科举仕进之事越来越盛,士人越来越不知有诗书,以不读书而为学,这当然离真知实学越来越远。如此,既不能修炼品德,又不能治民理事,纷纷争竞奔走于荣华利禄之途,与世俗之人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国家就越来越没有人才。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归有光批评科举弊端,比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要早得多。他通经学古,却屡试不第,许多人为他感到不平和遗憾,认为是“江南未了之事”。王锡爵解释说:“盖天下相率为浮游泛滥之词,靡靡同风,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奥旨,发为义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识。”[44]对归有光评价很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