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东南民生利病,兴修水利应成国策

关注东南民生利病,兴修水利应成国策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唐宋,而东南之民始出其力以给天下之用。东南地区有三江五湖,沿海堤防。自汉以来,国家不全依靠东南。元朝统一天下后,江南、浙右、淮南都归版图。因此江南圩田、河塘,都因循废坏,坐失东南大利。西北之齐鲁、关中、两河、朔方、河西、酒泉等地,应当兴修沟渠,招募江南无田人民兴修水利以减轻国家从东南漕运的数量。太湖全图选自《吴江水考》卷一归有光全面提出发展东南水利、西北水利。

关注东南民生利病,兴修水利应成国策

苏松为什么赋重?时人多认为,是明太祖怒吴民附张士诚而取豪民租薄以定税额。归有光则认为苏赋重不均,主要原因是“我国家建都北平,岁输东南之粟以入京师者数百万,……加以方物土贡,金帛锦绣,以供大官王服者,岁常不绝。其取于民不少矣。而比年以来,民生日瘁,国课日亏,水旱荐告,有司常患莫知所以为计。然惟知取于民,而未知所以救灾捍患,与民莫大之利也”,他担心“国计、民生两困而俱伤”[3]。他感叹“东南之民何其惫也?以蕞尔之地,天下仰给焉,宜有以优恤而宽假之,使展其力,……比者仍岁荒歉。……有司之奏报日至,而征督日促。经二大赦,流离转徙之民,日夕引领北望,求活于斗升之粟,而诏书文移,不过蠲远年之逋,非奸民之所侵匿,则官府之所已征者也。民何赖焉?东南地方物产,虽号殷盛,而耗屈已甚,非复曩昔”[4]。东南苏松二府面积不大,但赋税不少。国家应该优恤、宽减,与民休息。在连年大荒和倭寇侵犯外,流民希望能得到救济,但是国家不过蠲免往年的逋负,而这些逋负的税粮,也不过是奸民藏起来,或者官府已经征收的。因此,虽然国家有免除赋税的命令,但是百姓得不到实惠。东南地方物产,号称繁盛,但现在已经耗损,不比从前。

因此,他建议兴修三吴水利、西北水利,“督成水利之官,常时相视,禁富人豪家……壅碍上流”“养撩清之卒,更番迭役,以浚之”[5]。他访求故家遗书,编成《三吴水利录》四卷,认为“修水利之法,吴淞江为三吴水道之咽喉,……必欲自源而委,非开吴淞江不可。开吴淞江,则昆山、嘉定青浦之田皆可垦”[6]。后来海瑞“得是书仿而行之,饥民全活者甚众,而海口至栅桥皆已堙塞为平地,不期月而开凿通流,潮水复如昔时之汹涌,大为民便”[7]嘉靖十九年(1540)他在南京乡试对策中提出兴修东南水利、西北水利两说。

大抵西北之田,其水旱常听于天。而东南之田,其水旱常制于人。盖其地有三江、五湖之灌注,而东南又并海有堤防蓄泄,虽恒雨、恒暘,而可以无虞。故昔之言水利者先焉。《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即今太湖。《周礼》所谓具区,五湖,盖地一而名异也。《尔雅》:“具区。”郭景纯云:“吴越之间有具区,周五百里,故曰五湖也。”其言五湖,犹江之言九江尔。……禹治扬州之水,西偏莫大于彭蠡,而东偏莫大于震泽。欲宁震泽之水,在于疏其下流。三江入于海,而后震泽无泛滥之虞。震泽,固吐纳众水者也。……三江,东南泄水之尾闾也。三江之流不疾,则海潮逆上,日至淤塞,而下流不通,此吴淞江之疏导不可不先。而凡太湖以下诸江之入于海者,皆不可以不加之意也。

夫自汉以来,天下之用,不尽于东南。至唐宋,而东南之民始出其力以给天下之用。然自吴越窃据于此,乃能修水利以自给,外以奉事大国,而内不乏于朝府之用,是以其国不困,而民犹足以支。

及天下全盛,江南不熟,则取于浙右;浙右不熟,则取于淮南。于是圩田、河塘,因循隳废,而坐失东南之大利,以至于今。夫钱氏以一方用之,惟其治之也专,故常足于用。今以天下用之,惟其治之也泛,故常不足于用。

呜呼!以天下之大,而无赖于东南,则可以坐视而莫为之所;以天下之大而专养给于东南,其又何可不考其利病而熟图之也。先朝周文襄公、夏忠靖公治之,常有成绩矣。然百余年来已非其故。有司案行修举故事,已漫然莫知其故迹之所存矣。至又委之国贫民困。夫国贫民困已矣,任其困而贫也,则将何时而已乎?夫亦延访故老,徧考昔人之论,而求今日之所宜,又不必专泥于古之迹,而惟视夫水势之所顺……

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而已矣。五堰、百渎,可复则复之;白蚬、安亭、青龙江,可开则开之。或为纵浦,或为横塘,或置沿海堽身,堽置斗门,使渠河之通海者,不湮于潮泥;堤塘之捍患者,不至于摧坏;而又督成水利之官,常时相视;禁富人豪家碾磑、芦苇、茭荷、陂塘壅碍上流,而仿钱氏遗法,收图回之利,养撩清之卒,更番迭役以浚之,而后利兴而可久……今夫富人有良田美庄,犹不使之荒芜而加意焉。况东南以供天下之费乎?(www.xing528.com)

抑是法也,非特可以行之东南也。齐鲁之地,非古之中原乎?数日不雨,禾俱槁死。黄茅白苇,一望千里;父子兄弟,束手坐视,相率而为沟中之瘠,凡以沟渠之制废也。谓宜少仿古匠人沟洫之法,募江南无田之民以业之。盖于古吴,则通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洪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而朔方、两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关中渠、灵轵引诸水,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溉田万余顷。岂独三江、五湖之为利哉?举而行之,墛不但可兴西北之利,而东南之运亦少省矣。天下之事,在乎其人。毋徒委之气数,而以论事者为迂也。[8]

归有光提出,东南和西北对水土态度完全不同。西北之田水旱听天由命,东南之田水旱常制于人。东南地区有三江五湖,沿海堤防。所谓五湖,就太湖,疏通太湖,要在疏通三江。自汉以来,国家不全依靠东南。从唐宋开始,东南人民始为京师供应粮食,但此地自钱氏始,都有兴修水利的传统。元朝统一天下后,江南、浙右、淮南都归版图。江南粮食不丰收,则取浙右;浙右粮食不丰收,则取淮南。因此江南圩田、河塘,都因循废坏,坐失东南大利。明朝,周忱、夏原吉兴修水利已经百年,非复其故。如果国家不需要依赖东南,可以坐视东南水利废坏。当访问故老,遍考昔人水利,求今日治水之方法,当顺水势,上游利用五堰、百渎,下游开白蚬、安亭、青龙江等疏通水流。设置纵浦横塘,置沿海堽身,堽置斗门,使渠河通海者,不湮于潮泥;水利官时常检查河渠水道等水利设施。禁止富豪家以水磨、芦苇、陂塘等设施壅阻上流,设置捞清卒,轮番疏浚河道。西北之齐鲁、关中、两河、朔方、河西、酒泉等地,应当兴修沟渠,招募江南无田人民兴修水利以减轻国家从东南漕运的数量。

太湖全图

选自《吴江水考》卷一

归有光全面提出发展东南水利、西北水利。减少国家对东南的粮食依赖,是把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联系起来的综合设想,启发了后来徐贞明、徐光启的西北水利思想。贵溪人徐贞明为隆庆五年(1571)进士,此前可能读到过归有光的策论并受其影响,因此在万历初提出并力行西北水利。徐光启著《旱田用水疏》,甚至把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比作父亲的两个儿子,都应当受到了归有光的影响。

归有光为何重视东南民生利病?他自述“予居乡无事,好从长老问邑中族姓,能世其家业传子孙至六七世者,殆不能十数。世其家业传子孙绵延不绝,又能光大之者,十无三四焉”[9]。成化、弘治时达到极盛的吴中富户在正德、嘉靖间纷纷破产。如归氏在成、弘时“虽无位于朝,而居于乡者甚乐。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当地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10]的说法,祖父归绅,仅能保其故庐延诗书一线之绪;至归有光出生时(正德元年)日益衰落,嘉靖十九年后归家日益贫困。富家普遍破产,他常说吴中罕有百年富室、无百年之家。他认为吴中故家大族之盛衰,与国运有密切关系,其破产主要是因东南赋重,加之倭变时的额外之征,使富者贫,贫者死。尽管有些家族依靠子弟入仕取得优免赋役的好处,从而使家族衰而复振,但大部分家族都一蹶不振。[11]归有光作为先前富家的后代和有经世之学的学者,重视江南重赋问题,故提出发展三吴水利和西北水利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