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衰与复苏:揭开奥秘

不衰与复苏:揭开奥秘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百年来为昆山旧族”的许氏,就是常盛不衰家族的典型。归有光认为,吴中土地肥沃,但是赋税重,习俗奢侈,很少有家族能百年长盛不衰。这就是许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原因。子弟靠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使有些家族在中衰式微后重新振作。在淀山湖以北,吴淞江以南,都少有这样衰而复振的家族。既然有些家族靠子弟入仕而取得优免赋役的好处,使家族常盛不衰或衰而复振,科举就对那些衰落家族的子弟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衰与复苏:揭开奥秘

归有光调查邑中族姓,所得结论是“能世其家业,传子孙至六七世者,殆不能十数;能世其家业、传子孙绵延不绝,又能光大之者,十无三四焉”[36]吴中故家大族在成化、弘治时极盛,而在正德嘉靖时大部分式微。但确实有些家族能在式微之后重新振作,这就是归有光所说的“不能十数”的那些家族;更有些家族能长盛不衰,就是归有光所说的“十无三四”(十之三四即百分之三四十)的那些家族。那么是什么因素,能使有些家族重振,或长盛不衰呢?

“二百年来为昆山旧族”的许氏,就是常盛不衰家族的典型。[37]如前所说,故家大族极盛的标志是百围之木、数顷之宅。故家大族衰微的显著标志,是厥居不常,迁徙不定,只有许氏能故居无改。这个家族自二世、三世开始,“比再世以勤啬致富,而子弟皆修学好礼”,“一时名贤,皆往来其家,故许氏富而子孙多在衣冠之列”[38]。四世许鹏远、凤翔兄弟,“皆以赀为郎,家世丰饶”[39]。五世许襄,在正德时为京所吏目。六世许志学,为陕西同州判官,退休家居,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七世子许云,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为江西分宜县令,后为吏科给事中。“惟许氏世世居县之马鞍山阳娄江上,有田园租入之饶,而以衣冠世其家……自洪武至今,其故居无改。……盖吾县虽二百年无兵火,而故家旧族,鲜有能常厥居者。如许氏,盖不多见矣。”[40]许氏家族之盛,绝无仅有

为什么许氏家族能故居无改?为什么“许氏之居于乡者,其名可数,耕有田,艺有圃,居有屋庐,其老者,乡里会社,饮酒伏腊,未尝不在,亨承平之福者垂百年”?为什么六世许志学,能在退休后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所谓“为人倜傥,善自娱戏”“一旦拂衣归,从布衣野老,陆博投壶,拥女子,鼓琴鸣瑟,酣宴竟日”[41]?以入仕而取得优免赋役的好处,从而保持家族的常盛不衰,这是解释许氏家族二百年常盛不衰的极好答案。

归有光认为,七世许子云(伯云)的入仕,对许氏家族的发展极为重要。他说:“同州君(许志学)自伯云不为官时,常自乐也。然今之时,与许氏之上世异矣。使伯云不为官,宁能事其亲、保有其乐耶?同州君虽善自娱,非其子之为官,宁能终有以自乐耶?”[42]许子云的举进士,为许氏家业带来实际的利益:“(县)令有科徭及君家,君(许志学)自以尝任州县为七品官,与争论,无所绌。(县)令欲重困之。会给事(许子云)发解报至,以故得免……吴中田土沃饶,然赋税重而俗淫侈,故罕有百年富室。虽为大官,家不一二世辄败。许氏自国初至今,居邑之柴巷无改也。有屋庐之美,田园市肆之入。又以诗书绍续,及给事君(子云)而贵显。”[43]昆山县令要派给许志学家赋税和徭役,许志学以曾经担任七品县官,与昆山县令争论,毫不退缩。昆山县令想设法加重许家的赋税和徭役,恰巧其子许子云中进士的喜报,送到其家,才才免除赋税和徭役。

归有光认为,吴中土地肥沃,但是赋税重,习俗奢侈,很少有家族能百年长盛不衰。即使有当大官的,也富不过三代。许家,从明初到嘉靖,一直居住于昆山城里的柴巷,从未变卖房产田园而迁居他处,不仅有屋庐之美、田园市肆之收入,子孙还能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使家族重新兴盛起来。这就是许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个解释,很有道理。当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改变家族中衰式微的命运,也是归有光孜孜追求的人生大目标。

子弟靠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使有些家族在中衰式微后重新振作。如周氏兄弟,在成化、弘治中“并列第千墩浦之上”,周氏兄弟两家宅第,并列于千墩浦(今昆山千灯镇)。嘉靖初“皆苦徭役蹙耗”。这时周大礼“以进士起家,则周氏之盛,特加于前”。其父居乡,“乡人有讼,不至官府而至其庐”[44],成为一方社会的精英绅士,可以调解乡里邻居纠纷,说话的分量重了,社会地位上升了。因此,周大礼之兄周子嘉“得以安其闾左,无呼召之忧。祖先世虽以赀高里中,而数苦徭赋,今可以无事,遂与孺人,耕田常数百亩。孺人日馌百余人,岁时伏腊,宾亲之费,不使子嘉有言,而悉自办治,而事二大人极孝养,参知公宦游数千里外,有令兄弟,又有贤妇,得以无顾念”[45]。弟弟入仕,哥哥都跟着沾光,县里乡里有徭役出工出力之事,再也不找他了。常耕田数百亩,又能照顾岁时节日和亲朋宾客之费,显然,周家已经获得优免赋税和徭役的好处。他们的祖先,虽然以财富多而雄踞乡里。但是,因为没有仕宦的身份,还得常常承受县里的徭役和国家的赋税。现在周大礼中进士而入仕,其兄弟周子嘉可以安享乡里,在江南地少人多地区,有耕田数百亩,雇工百余人,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乡绅地主。

又如归有光外祖父家:“昔吾外曾祖,居县南吴淞江之千墩浦,生吾外祖兄弟四人,世有惇德,而家最为饶,高闳大第,相望吴淞江之上。外祖于兄弟中最少,而伯祖之子孙,往往有入太学仕州县者。”但是,“在正德之末,并以赋役所困,几至流徙”。正德之末,夏氏兄弟都被赋役所困,几近流徙。这时夏家有人“适以其时举进士”,夏氏“几坠而复振”,“家获洽裕……力政不过其门”[46]。在淀山湖以北,吴淞江以南,都少有这样衰而复振的家族。

既然有些家族靠子弟入仕而取得优免赋役的好处,使家族常盛不衰或衰而复振,科举就对那些衰落家族的子弟有莫大的吸引力。归有光之曾祖归凤,“弘治二年(1489)选调城武县知县,……雅不喜为吏,每公退,辄掷其冠,曰‘安用此自苦?’亡何,以病免归”[47]。“雅不喜为吏”不是他的个人爱好问题,而是归氏家族既富且盛,凭其产业、资财,自能保持其在县中的地位,用不着靠入仕来取得或保持其家族的地位。归有光说:祖先“累世承平,则以赀高雄乡里,子弟多臂鹰骑马,出人驰骋为乐,不思仕进”[48]。后来归家衰落,他父亲屡试不第,归有光本人对科举的压制人才深为不满,但他还八上春官,无非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注释】

[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张翁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震川集》卷一三《张翁八十寿序》。

[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八《归氏世谱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九《归府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五《请敕命事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五《先妣事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六母舅后江周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张翁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四《良士堂寿讌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〇《蒋原献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八《归氏世谱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七《家谱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八《夏氏世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四《良士堂寿讌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一《抑斋先生夏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周弦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www.xing528.com)

[2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五《真义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五《世有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一《龚母秦孺人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宋知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四《陈母倪硕人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三《南京兵部车驾司郎中王君墓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〇《王邦献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孙君六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六母舅后江周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四《良士堂寿讌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九《朱肖卿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一《龚母秦孺人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八下《论东南积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八《上总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周御史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二《许太孺人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五《分宜县知县前同州判官许君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二《许太孺人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五《寿母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五《敕封文林郎分宜县知县前同州判官许君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六母舅后江周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一《周子嘉室唐孺人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四《良士堂寿宴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八《归氏世谱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一《赠弟子敏授尚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