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水利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西北水利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元朝的泾渠、兴元路河渠司的管理分配农业用水则例,对今天西北、华北水资源再分配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多头水政管理体制,不足以应付缺水的挑战。其三,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其次,明清农学家解决水旱问题的理论方法,对解决今日西北水资源不足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近年,华北和西北缺水地区已经利用雨水资源、积雪资源以蓄水。

西北水利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首先,元朝的泾渠、兴元路河渠司的管理分配农业用水则例,对今天西北、华北水资源再分配有借鉴意义。其一,国家设立专门机构河渠司,河渠司制定“分水”“用水则例”,统一管理分配渠系内的水资源,这种法律化、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有益于解决水源短缺问题。目前我国多头水政管理体制,不足以应付缺水的挑战。其二,元朝河渠司的“分水”“用水则例”,均强调在各县各分支渠间,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先下游,后上游;优先保证灌溉用水,不允许枯水季节上游地区和势家豪户截水谋求碾磨之利。现在我国江河流域内上游往往截水,使下游无水或少水,这造成了上游灌溉和水电两利兼得、下游只遭泄洪之害而无灌溉之利的局面,这对下游是不公平的。其三,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水是有价之物,兴修和维护水利工程需人工、物料和时间,因此不能无偿使用水。泾渠、兴元路河渠司的分水、用水制度,使出夫之家,普沾灌溉之利,沾水利之家需出夫维修渠道,并交纳赋税。

其次,明清农学家解决水旱问题的理论方法,对解决今日西北水资源不足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他们解决干旱半干旱问题的广阔思路,值得今人借鉴。我国西北、华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多途径、多渠道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开阔思路。徐光启提出旱田用水五法二十八条的思路,把他所闻所见的各地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整理介绍,力图在华北和西北推广,如认为宁夏的唐来、汉延渠法,应该“因此推之海内大川,仿此为之,当享其利济”;北方用于园圃灌溉的水井,应该推广到农田,这种广阔思路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旱地用水的具体方法,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凿井以利用地下水,作池塘水库以蓄积利用雨雪之水,在海滨地区淡化利用海水,这些对于解决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扩大农田的供给水源,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途径。近年,华北和西北缺水地区已经利用雨水资源、积雪资源以蓄水。淡化利用海水,也应该有广阔前景。

最后,不论是元朝泾渠、兴元路河渠司的分水、用水则例,还是明清时期农学家的旱田用水五法和井利说,都贯穿着强烈的节水意识,这也值得我们学习。元朝泾渠“用水则例”体现了水是国家资源,用水需要申请,不得随意浪费水资源的意识。徐光启提倡蓄水时注重节水,他提出:“为池塘而复易竭者,筑土椎泥以实之,甚则为水库以蓄之……筑土者,杵筑其底;椎泥者,以椎椎底作孔,胶泥实之。皆令勿漏也。水库者,以石砂瓦屑和石灰为剂,涂池塘之底及四旁,而筑之平之如是者三,令涓滴不漏也。此蓄水之第一法也。”[24]徐光启提出池塘、水库的防止渗漏技术是注重节水的体现。王心敬提出凿井必须用砖石包砌,是为了防止水源渗漏,实际就是为了节约水源。目前,西北和华北农田灌溉中的大水漫灌、渠道水库渗漏,浪费了60%以上的水资源,如果进行防渗处理,就可以增加1/3的灌溉面积。

【注释】

[1]《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兴举水利》,古籍出版社1957年刻本。

[2]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渠堰因革》,清经训堂丛书本。

[3]《元史》卷五《洪口渠》,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4]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七《泾阳》,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5]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洪堰制度》,清经训堂丛书本。

[6]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洪堰制度》,清经训堂丛书本。

[7]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洪堰制度》,清经训堂丛书本。

[8]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用水则例》,清经训堂丛书本。

[9]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泾渠总论》,清经训堂丛书本。

[10]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用水则例》案语,清经训堂丛书本。

[11]《宋史》卷一七六《食货志》(www.xing528.com)

[12]《宋史》卷九五《河渠志》王应麟:《玉海》卷二三《地理乾道六偃》记为二十三万余顷,可能有误。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本。

[13]蒲道元:《顺斋先生闲居丛稿》卷一七《论兴元路河渠司不可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14]徐光启:《徐光启全集》卷二《泰西水法序》,中华书局,1963年。

[15]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〇《水利》,岳麓书社,2002年。

[16]徐光启:《徐光启全集》卷五《屯田疏稿·用水第二》,中华书局,1963年。

[17]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卷三八《户政十三农政下·井利说》,中华书局,1992年。

[18]王培华:《清代永定河争地矛盾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烟台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19]宋伯鲁、吴廷锡:《续修陕西通志稿》卷六一《水利·附井利》,民国23年(1934)陕西通志馆排印本。

[20]宋伯鲁、吴廷锡:《续修陕西通志稿》卷六一《水利·附井利》,民国二十三年(1934)陕西通志馆排印本。

[21]宋伯鲁、吴廷锡:《续修陕西通志稿》卷六一《水利·附井利》,民国二十三年(1934)陕西通志馆排印本。

[22]徐光启:《徐光启全集》卷五《屯田疏稿·用水第二》,中华书局,1963年。

[23]任衔惠:嘉庆枣强县志》卷一九《艺文录下》,嘉庆九年刻本。

[24]徐光启:《徐光启全集》卷五《屯田疏稿·用水第二》,中华书局,196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