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隋唐,我国古代社会出现了繁荣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提高,而承载文化艺术的传播主体——书籍,也变得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这也是我国书籍发展过程中的全盛时代。
此时,为了简化卷轴装的繁杂制作程序,解决不便查找和翻阅等问题,到了唐代末期,出现了折叠装的发展大潮。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有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以及线装等书籍装帧的多样化形式。
图2-12 经折装
经折装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它的主要形式是将书页按照顺序一页页地裱贴在一起,然后再一正一反地连续折叠,最后再裱上前后护封即可。也就是说,经折装是把长卷沿着书文版面的间隙,依照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直至做成长方形形状的一叠,而后分别在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加上一块较硬的纸板或厚一点的纸,这就是常说的护封,也叫封面和书衣。这种装订形式是跟随佛教一并传入中国的,是为配合改造佛经卷轴装的形式而发明的折子装形式,因此称为“经折装”,又称为“梵夹装”“梵褶装”等(如图2-12、图2-13)。
图2-13 《捡漏儿》经折装
经折装标志着中国的书籍装帧形态由卷轴装到册页装形态的完美转变,同时对于我国整个书籍装帧的历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经折装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不仅工序简便易操作,而且还解决了卷轴装的不易查阅等缺点,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然后翻阅到相关页面。所以,正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宋代及后期的佛经道藏也都采用经折装的形式,并且广为流传。与此同时,经折装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就是其页面相互连接的地方容易出现破损和撕裂。
到了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对书籍的生产方式和装帧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后产生了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
蝴蝶装又称“蝶装”。它源于唐代后期,兴盛于宋朝。当时的人们在了解到经折装易撕裂纸张,并且会呈现出一版一页的情况之后,有了启迪,进而发明出了日后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形式。这也不难看出,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也标志着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我国正式进入“册页”时代,从而确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书籍的基本装帧形式(图2-14、图2-15)。
图2-14 蝴蝶装书籍示意
图2-15 蝴蝶装
蝴蝶装跟经折装相较而言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优势在于在中缝版心处装订。这种装订方式是依照中缝,把印制文字的一页朝里,然后对折,再依照中缝,把每一页都对齐,然后再粘到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剪整齐,装订成册。在后期,蝴蝶装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纸页单薄、印刷面易黏连等缺陷而渐渐被包背装所取代。
包背装又称裸背装。不言而喻,它是从蝴蝶装演变而来的。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包背装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呈现出双页状。早期的包背装中包背纸和书页的包裹,以及粘接方法都与蝴蝶装相近,而不同也仅仅是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而不是中缝。后来,又发展出了用纸捻穿订而不再是原先的粘接,就是在订口的一端穿以纸捻,订成书册,再用包背纸包粘(图2-16、图2-17)。
包背装便于保藏,但是在翻阅时容易散乱,制作工艺也不简单。所以,在包背装的基础上产生了线装的制作工艺。
线装书籍出现在宋代,到了明朝中期开始盛行。线装书籍是由包背装演变而来的。也呈现出了与包背装的不同之处,线装是将书页和前后的书皮一起装订起来的形式,封面和封底是两部分,而包背装是一整张纸将书籍的内瓤包起来;线装书籍是用丝线缝订,包背装是先打孔然后用纸捻固定;线装是露背的(图2-18至图2-20)。(www.xing528.com)
线装书也因其不易散乱,易于阅读,制作工序相对较简单等特点,在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史上有着稳固的地位,也是较为先进的书籍装帧形态。由于书籍柔软,为防止损坏,多用板纸或木板制成书函加以保护,并且多用硬纸板为衬,白纸做里,外用蓝布或云锦做面。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两头露出书的上下两边(图2-21至图2-23)。
中国书籍的形态从古籍简册到卷轴装,再到后来的旋风装和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一直到现代的书籍演变,都是跟随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同时也是逐渐适应社会需要,完善书籍功能的过程。
图2-16 《永乐大典》包背装
图2-17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区别
图2-18 《三国演义》线装书
图2-19 《阳澄笔记》线装书
图2-20 《怀袖雅物—苏州折扇》线装书
图2-21 《中华再造善本》函装
图2-22 《发现之旅》函装
图2-23 《寂寞求音》函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