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依赖语言进行信息传播和知识的积累,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纹样中出现的记事符号是汉字的原始形态,在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着简单的文字符号。而在出土的龟壳上也发现了这一记载信息的载体——甲骨文,这种刻在龟甲上的书籍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态(图2-1、图2-2)。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又称为“金文”或“钟鼎文”(图2-3、图2-4),这种文字以记录重大国事为主,如征战功绩、颂扬祖先、祭祀典礼等,也有记录奴隶买卖的情况,这种载体是书籍装帧的另一种发展形态。
除了甲骨文、金文,在周代还出现了刻在石材上的文字,这种“刻石记事”显然比刻在金属器物上更为方便、广泛,并且能够长期保存,后来到了汉代,石刻更为盛行,种类繁多起来,如刻在长方石头上的叫“碑文”;刻在鼓形石头上的叫“石鼓文”,刻在石板上的叫“经板”;刻在圆形、不规则圆形石头上或是上小下大形石头上的叫“褐”;刻在山崖上的叫“摩崖石刻”等。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图2-5、图2-6)从艺术角度来看,内容丰富,形态生动,布局黑白分明,极具装饰性,许多内容具有故事情节,类似于后来的连环画,这也成为了我国书籍艺术插图的先导。
从书籍起源时期不难看出,中国时期的书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文字刻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单单这个时期就经历了大概两千多年,但是后来也因为其局限性,使得书籍传播信息的功能受到了阻碍。
图2-1 甲骨文
图2-2 甲骨文(www.xing528.com)
图2-3 钟鼎文
图2-4 兽面纹簋青铜器
图2-5 汉代针灸画像石
图2-6 画像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