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点复测是施工测量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其包括导线控制点、路线控制桩和水准点的复测。另外,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导线控制点、路线控制桩和水准点有丢失或遭到破坏情况,要对其进行补测;有的导线点在路基施工范围以内,需要将其移至路基施工范围以外。只有当这一切都完成无误时,方能进行施工放样工作。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定期检核控制点数据。
1.导线控制点复测
(1)施工导线点选点要求。
1)通视良好,选择在路堑堑顶适当位置及路线结构物附近,不易受施工干扰;既要导线点之间通视,又要保证能够通视路线上中桩、边桩、坡脚桩,便于放点,不需要转站。
2)点位桩要埋设牢固,便于保护,大木桩用水泥加固,桩顶钉钢钉。
3)施工导线点密度能够满足施工现场需要,施工导线点间距为400~800m,视野开阔。
4)点位桩号醒目,易于识别。点位桩号码前冠以公路里程,如K128+600左—Ⅱ,则表示Ⅱ号点位于K128+600桩左侧,供其前后桩放样。
(2)导线点复测精度要求。如图6-7-1所示,导线控制点复测时,应按相关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逐点实测导线转折角βi和导线边长Si。首先,应利用观测数据(βi和Si)进行导线平差,检查复测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当两项闭合差全部合限时,说明复测导线本身的观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再利用设计图纸上提供的控制点坐标反算出导线转折角β′i和导线边长S′i,当观测值与反算值满足式(6-7-1)时,则认为设计图纸上提供的导线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位置是正确的。
图6-7-1 复测导线控制点示意
式中 mβ——相应导线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相应等级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2.施工控制桩的测设
因道路施工时,必然将原测设的中桩挖掉或掩埋,为了在施工中能够有效地控制中桩的位置,就需要在不能被施工破坏,便于利用、引测,易于保存桩位的地方测设施工控制桩。常用的测设方法有平行线法和延长线法两种。
(1)平行线法。平行线法是在实际的路基范围以外,测设两排平行于道路中线的施工控制桩,如图6-7-2所示。此法多用于地势平坦、直线段较长的地区。
图6-7-2 平行线法设置施工控制桩(www.xing528.com)
(2)延长线法。延长线法是在路线转折处的中线延长线或者在曲线中点与交点的连线的延长线上,测设两个能够控制交点位置的施工控制桩,如图6-7-3所示。控制桩至交点的距离应量出并做记录。此法多用于坡度较大和直线段较短的地区。
图6-7-3 延长线法设置施工控制桩
3.高程控制点复测
(1)复测施工水准点的布设要求。
1)施工水准点密度应为200~300m。若坡度大,水准点间距可以缩短;在隧道、特大桥、垭口等不良地质地段处均应进行加密。
2)重要构筑物附近宜布设两个以上施工水准点,放样时,一点放样,另一点检查。
3)施工水准点一般布设在填方路段两侧20m范围内,或与挖方路段连接的山坡脚;路基施工结束后,水准点可布设在排水沟、涵洞、砌体的水泥面上。
4)水准点应埋设牢固,打桩用水泥固定,桩顶钉铁钉,为测量时立尺位置。
5)水准点编号多用千米数+号码标注,如K128+125左—1,表示1号水准点在K128+125的里程桩左侧。
(2)复测水准点的精度要求。高程控制点的检测一般使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水准测量闭合差按四等水准控制;二级以下公路水准测量闭合差按五等水准控制。大桥附近的水准测量闭合差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规定控制。若满足精度要求,则认为设计图纸上提供的高程控制点高程是正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施工单位在复测控制点时,只检查本标段的点,而忽视了对前后相邻标段点的检查,这样就有可能在标段衔接处出现道路中线错位或断高。在实际工作中,为防止此类问题发生,复测导线时必须和相邻标段的导线闭合,复测水准点时必须和相邻标段的水准点进行附合。
4.导线控制点的补测与移位
公路工程从勘测设计到施工一般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由于人为或其他的原因会导致控制点丢失或破坏,为此在公路施工前必须将这些丢失或破坏的导线点进行补测,为公路施工提供依据。如导线点是间断性丢失,则可利用前方交会法等方法补测该点,补测的导线点原则上应在原导线点附近。如果连续丢失数点,则要用导线测量的方法进行补测。导线点的高程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
值得提醒的是,在补点时应尽量将点位选择在路线的一侧地势较高处,以避免路基填土达到一定高度时影响导线点之间的通视。施工期间应定期对导线控制点(特别是水准点)进行复测。季节冻融地区,在冻融以后也要进行复测,发现导线控制点丢失后应及时补上,并做好对导线控制点的保护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