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究其根源来说,细节思维源自分工和人类思维本身所具有的无限延展性所导致,但为了便于通俗理解,我们就不谈那么深。既然是一种思维观念,那么它或与生俱来,或后天养成,或是先天与后天的一种结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层次来展开来谈一谈。
①天赋差异产生细节。
我们现在认为天赋是一种自然遗传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从人类发展角度来说,天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类所谓与生俱来、皆有皆传的本能的部分,可称之为自然天赋或本能天赋;一部分则是人类在后天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缓慢形成的,可称之为后天天赋或天赋差异。当然本能天赋与后天天赋差异之间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不是我们本文探讨的重点,因此不做细述。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天赋,往往指的是后天天赋,即天赋差异的部分。这个天赋差异的部分里必然包括有思维观念的传承,就是我们每个人同他人相比有差异的个性思维传承部分,这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一种重要差异,虽然有些地方或许我们自己也未必知道和能够意识到。这种天赋差异所导致的个性思维传承的不同,会很自然地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天然地建立对某些人事的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角度的不同认识,必然包括有以小见大的思维部分。
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有些人所谓天生适合做这个,有些人则适合那个,有些人天生是这么看的、这么做的,有些则是那么看的、那么做的,我们把它理解为天生的。这些都无需任何外力驱使,人们自然地愿意进入或专注,于是自然相较其他人而言,在此处便更容易体现出细节。但是,天赋差异绝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其实是很小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认为差异大,实在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分工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亚当·斯密曾说过,与其说天赋差异是由分工所导致的,还不如说是天赋差异导致了分工。
我们可以再拿男女细节有别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天赋差异产生细节以及“与其说天赋差异是由分工所导致的,还不如说是天赋差异导致了分工”这两个观点。
毫无疑问,人类起初的时候,男女之间绝对没有如此之大别,就是说女人跟男人应当是没什么差异的,除了女人能生孩子之外。但也正因为女人能生孩子这个显著的巨大差异,也便自然产生男女分工,也才会有早期母系社会的可能,以及自然也导致了接下来的男权社会。怎么说?因为远古时代对人类来说,只有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因此女人凭借能生人这一点,便可以获得优势地位,于是自然就慢慢放弃了繁重及向外的劳作,而男人则更加需要向外及劳作来获得女人的认可。久而久之,这必然就导致男人向外拓展欲望强一些,所谓更理智一些;而女人,则相对多限于内室内事的打理,所谓更理性一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求生存的年代,大事均在外,于是慢慢的,大事便自然交由男人处理,而女人则越来越限于内部日常小事。因此女人自然就演变为“心细手巧”,男人则自然演变为“胆大粗犷”。
其实,分工本身就是人们细节观念的一种体现结果,它的出现不但促使人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是极大、有效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任一劳动,只要采用了分工,在操作上精细化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其生产力就会相应的飞速提高,想必这就是以小见大的细节观念在经济学上的一重要应用。农业社会生产力提高始终赶不上工商业,不能采取有效的分工,或者说分工无法有效的应用,这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再比如中国有八大菜系,扬名中外,但能搞连锁经营的很少,核心原因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中国菜的味道完全取决于厨师本身,不利分工缺乏分工,就难以建立起一种量化、细化的品质标准,不但生产力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就连生产关系也难以稳定。
②后天环境差异差生细节。
这里我想讲一下可能产生细节的两个主要后天环境差异,一是必要,二是习惯。
后天必要是指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现实环境逼迫你不得不把某个事情做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要求便成为你的一种必要。它一方面容易让你在思维上对某个事情产生一种细节认识,另一方面这种必要的行为也极易成为他人眼里的细节。比如生产线上工人的精细操作,往往让人感觉他们很注重细节,其实这最初只是一种制度上的要求;比如一个平常不爱收拾的男人,当他要去约会时,可能也会在装扮和言行上体现出细节;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上很具有细节,但在生活上却很随意。就是说,必要所产生的这种细节,往往只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一种细节思维。(www.xing528.com)
当然,必要所产生的细节思维自然也会具有延展性,形成一种潜意识,比如从某件事情延展到某类事情、从特定环境延展到一般环境、从工作上拓展到生活上,慢慢成为一种必须,养成一种习惯,进而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一讲习惯。我在这里虽然用的是习惯,但我认为后天习惯与天赋还是有很大联系的。
我们通常将习惯认为完全是后天养成的,其实不全是。习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无意识(包括潜意识)下自然养成的,比如年少不经事时;一部分是有意识(俗说懂事了)下刻意养成的。其实,大多的习惯是在后天无意识的状态下养成,因此这部分的习惯实在与天赋有一定关系。再有就是,我们看到即便在同样的后天环境之下,有些人容易养成这个习惯,有些人则容易养成那个习惯;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养不成这个习惯,有些人则养不成那个习惯;有一些习惯具有普遍共性,有一些则极具个性。这深刻地表明习惯并不是说你想养成就一定能养成的,有些习惯的养成让你很别扭,需要一个长期痛苦的过程(表明天赋最先是抵触的);有些习惯则是无意识的或者快乐的不经意间便自然形成(想必天赋一开始便支持,至少不抵触)。但是不管怎么说,习惯必定是后天的东西,是后天实际生活的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产物。
就是说,如果你的天赋在此,你便自然更容易形成此习惯;如果在彼,则自然容易养成彼习惯。但究竟能养成怎样的习惯,自然后天环境的差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天赋一是实难左右,二者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差异那么大。还有就是养成好习惯花费的培养时间往往要比不良习惯长得多,可我们所认为的一些不良习惯似乎更能刺激和吸引我们。因此在有意识下刻意养成的习惯,往往需要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而习惯一旦养成,一是很容易给他人造成在形成习惯的这一点或面上具有了某种细节。二是习惯会形成一种思维,而思维是具有延展性的,比如说一旦当你在做某件事情上形成了注重细节的习惯之后,这种习惯会潜移默化般转移到你对待其他的事情上。
另外,正如俗话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一样,因性而生的细节,多具有一致性;因习而生的细节,则往往大相径庭。
③天赋与后天的结合产生细节。
这种结合往往会体现出一种精神上的需要,人在天赋上都有精神上的需要,不过这种需要往往需要结合后天实际之后,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出来(就是说从后天展现上看,未必人人都能体现出其精神)。这种需要会让人们对不同的一些事物更为用心,产生比如兴趣、爱好、追求、坚持、专注、讲究、创新等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实践这些更高的要求之过程中,于己、于他,都容易体现出以小见大的细节思维。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题为《细节决定成败,什么决定细节》的文章,作者将细节的来源与人们是否温饱、休闲以及是否有更高的追求建立了一种完全必然的逻辑关系,其实只是道出了细节来源的一个层面的一个点罢了。更高的追求自然会产生细节,但显然细节思维远不仅限于更高的追求之中。
当然,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是很多的细节其实是上述三类相互结合的一种体现。二是上述分类是相对的,各类之间其实互有交融,难以分割。三是这三类之间,仍可找到一定逻辑关系。如果说天赋是根,后天是枝叶,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好比是树干,三者共同构成一棵细节之树。比如所谓贵族所展现出来的细节,我认为就好比是一棵细节之树的整体展现。有些细节因为具有普遍共性价值,因而被推广开来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同。
最后,我想提一下的是,现在我们一说到细节,很自然的便会想到德国或者日本,就会谈到它们怎么怎么特别注重细节,但相信不是所有德国或者日本人都是严谨而专注的,我相信它们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比中国更注重细节。其实,中国不是不讲细节,而是我们的细节文化不一样,看待和注重细节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人是理性多而理智少,在看待事物时更多的是从人性而非事情的角度入手,也即在处理事物时更多的是向内用力,更多的用力于情感。相比具体的物理细节而言,这种倾向于人性的、向内用力的、情感的细节实在更为抽象和无形,不易展现表达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