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企业大多意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天天嘴上不离管理二字,但大多在对管理的落实上走进了一个误区,即重管不重理。片面地认为只要有了所谓完善的管理制度就可以把企业的“万千漏洞”全给堵上,员工们就可以按制度规规矩矩地工作,于是乎企业的效益也就自然会上来。可到头来制度似乎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了,管理者甚至于挂着“细节决定成败”的行头像个宪兵似的整天盯着下边的员工,结果不但效益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还使得企业所真正需要的管理跟着管理者的形象一起毁于一旦。不但使员工“大呼小叫、怨声载道”,更让员工清楚地看到——企业实施的管理就是干部特权体制,受管理的只是中下层的员工。
我们的管理者应意识到管理在疏不在堵。
管理是效能——正确地做正确的事,即效率(即方法,正确地做事)和效果(即目标,做正确的事情)结合的结果。企业在设定目标后,工作上自然要讲方法,而不能只看工作忙不忙,上班时间的多与少以及遵守制度的表现如何。能不能完成工作要看自觉性,又何必硬要跟制度挂上干系呢?准时上班却心不在焉,那又有何用!管理者们都应当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迟到早退多少回了,能说你对工作就没努力吗?
正确的做法自然应当是先理后管——先流程后制度,因为流程是教员工怎么做,而制度是针对做错了的事情的处理。如果我们都踏踏实实地教好、教对了员工,员工就不会犯错,那么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制度。可在新员工来上班时,我们的企业总认为首先要教的是制度,一是我们养成了把员工看成“罪犯”的习惯。二是我们拿不出流程,我们没有理的意识。所以,制度首先应该是对一把手的制约,因为所有员工都是你“教”的。(www.xing528.com)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管理是消除不确定性,即管理就是在做决策。可恰恰很多企业在管理上不把“究竟怎么做决定”的流程规矩定下来,或者流于书面根本不去执行。道理很简单,因为市场经济承认任何个人利益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动力,于是在进行管理建设时,必然会把所有的个人利益都考虑进去,这是企业当权者们不希望看到的,因为现在不少企业的状况是“所有员工的努力只在为培养一个或几个百万富翁”。有的企业则更是根本“不愿意做大,不愿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愿搞管理建设”,即使要做大也必须以不动摇管理者的控制地位为前提,这种掌权的感觉已经到了自我需求实现的最高层次。
可以说,管理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管理者自身的问题,而绝非被管理者的问题。对于具备了一定基础并且迫切渴望取得真正发展的民营企业而言,搞一套管理机制把企业做好一点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期待这套机制把一个企业或行业多年来形成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改掉,很多人会不愿意。关键在于思想与思维方式的改变,这需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形成自我批判的勇气、自我认识的改良和战胜自我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