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斐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斐然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在交通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2017年7月10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确立三大任务,一是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三是深入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斐然

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在交通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1)经济运行平稳增加,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根据表4-1、4-2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到2016年年底京津冀地区经济稳步增加,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实际可支配收入程度,当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国水平1.3%、1.0%和0.8%。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水平0.8%、0.2%和0.1%。首次实现了津冀两地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准的跨越。同时京津冀地区的城乡发展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北京、天津、河北分别缩小0.04%、0.05%,如表4-1、4-2所示。

表4-1 2013—2016年京津冀居民收入比情况(%)

注: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4-2 2013—2016年京津冀省市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注: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总体来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3亿元,是2012年的1.3倍(按现价计算),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99亿元,与201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天津为17885亿元,年均增长10.2%;河北为31828亿元,年均增长7.1%。

从地区财力看,2016年,京津冀三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656亿元,比2012年增加349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2%,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08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津冀两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2000亿元,分别为2724亿元和2851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

从发展水平看,2016年,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1.8万元和11.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2012年增长24%和31.3%。2013—2016年,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5%和7.0%;河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万元,比2012年增长28.2%,2013—2016年年均增长6.4%。

从城镇化水平看,2016年,京津冀城镇化率为63.9%,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城镇化率在2015年突破50%后进一步提高到53.3%,比2012年高6.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北京和天津均在80%以上,分别为86.5%和82.9%,比2012年分别提高0.3和1.4个百分点。

功能定位日趋强化,错位发展成效显现。三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符合功能定位的相关产业。北京稳步推进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万余件,与2012年相比,实现成倍增长。天津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发展较快。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6.1%,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7%,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努力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2016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6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3%;其中,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2016年完成9亿件,是2012年的7.2倍。

(2)产业格局初步构成,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2016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为4.8∶37.1∶58.1,较上一年在第二产业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则相应有所上升。从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比例更加体现在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为:

北京市更加注重高端工业制品的投入和发展,2016年北京市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投入比例上升了56%,其工业产值也有较高增长;另外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业等比较优势行业增长显著,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值超过50%。由此可见北京市的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三次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都有了显著的升级优化效果。北京作为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仅北京的城六区,就以全市8%的面积集聚了全市近60%的常住人口,集聚了全市近72%的就业人口,足以见得密集程度之高,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必须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随着发展,集聚了一些非首都功能的部分产业链,人多、车多、占地多,为了响应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他们将产业链的部分功能疏解到了河北新发地。北京新发地把产业链中的加工类的和储存类的产品疏解到河北新发地的同时,他们在保证北京市稳定供应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整合和竞争,留下一些功能定位精准的经营商户。河北新发地自2015年10月29日运营后,迎接了很多北京新发地的商户进驻。

北京市综合运用环保、发改、质检、安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手段,对环保不达标、违法违规建设、无生产许可证的污染企业依法依规推动关停退出;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差别化水电气价等手段,倒逼污染企业关停退出。2015年计划关停退出污染企业300家以上。2017年7月10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确立三大任务,一是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三是深入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雄安新区是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一翼,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人口的主要承载地。要把支持雄安新区作为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支持,促进雄安新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形成吸引力;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那里集聚;加强与雄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地直联直通;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一核两翼”的功能定位,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方向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其中,“一核”强调了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两翼”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则需要承载非首都核心功能。其中,北京市的行政资源和城市管理功能逐渐向通州城市副中心转移。而雄安新区作为定位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引领示范区,集中承载相应的非首都功能,进一步优化了京津冀的结构体系,为未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节点作用。

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2016年作为改革深化,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天津市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增长,主动寻求与服务业的合作和共建。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深入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中央对天津功能定位,出台了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的实施意见。积极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与北京市签署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与河北省签署“1+4”合作协议,启动实施对口帮扶承德市工作,密切与京冀深度对接合作。2016年引进京冀投资项目2701个,投资额达到1994.09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4.0%。

天津市重点领域加速推进。设立100亿元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助推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中船重工融资租赁、中国能建电力工程技术创新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签约落地。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唐铁路开工建设,一批“瓶颈路”顺利打通,天津港与唐山港组建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中心站开通运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继续深化,京津实现离境退税互联互通,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2.5%。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不断深化,统一执行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PM2.5浓度连续三年下降。2016年天津市的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增长,逐渐成长为天津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点。通过主动与服务业的合作互动,天津市的服务业快速提升,持续占据三产中第一的位置,其中租赁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和软件技术服务等已经表现出了对经济强劲的带动力。

河北省作为全国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和推动效果。河北省加快“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的步伐,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好京津冀产业对接的前期工作,做好对京津地区的支撑工作。2016年河北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成果增长已经首度超过钢铁行业,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另外,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抓好重点平台建设,进一步明确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与北京市先后开展三次专题对接会,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京冀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和承接的支持政策。加强京冀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北京周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部省共建经科技部批复,并纳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总体布局。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获国家立项支持并列入示范试点,示范带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达到6家。认定省级众创空间30家,启动了北大创业训练营河北创业培训中心等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出台了河北省关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实施意见,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中心揭牌成立,中国国际技术转移河北分中心加快建设。

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水污染防治及流域整治方面,滦河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启动了滦河流域综合整治试点。推进滦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天津市共同拟定了引滦入津水环境补偿实施方案。白洋淀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工程有序实施,衡水湖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加紧推进,北戴河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及功能提升规划(2016-2018年)印发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印发了散煤、焦化行业、露天矿山、道路车辆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减煤、压能、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等综合整治措施,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绿化造林方面,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完成造林40.8万亩。加强产业对接合作。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项目27个,首批7个项目落地。

(3)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对接协作进展顺利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天津、河北积极做好产业承接。

疏解转移稳步推进,人口调控效果显现。北京以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在控制增量方面,2014年和2015年先后制定、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限行业类别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的比例由32%提高到55%。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1.6万件。在疏解存量方面,累计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1341家;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场228家,共调整疏解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伴随着功能疏解的推进,北京人口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增量和增速双下降。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常住人口增量由2012年的50.7万人降至2016年的2.4万人,增速由2012年的2.5%降至2016年的0.1%。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变化,常住人口为1247.5万人,比2015年末减少35.3万人,下降2.8%。

承接协作步伐加快,产业对接进展顺利。三地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加大相互投资力度,产业对接加快推进,集中力量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升级转移。2016年,北京企业对津冀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3.4倍。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的企业到津冀建立分支机构5849家。2014年以来,京冀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达到4871个,累计到位资金5229亿元,占天津市引进内资的42.9%。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涉及资金3825亿元。(www.xing528.com)

(4)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京津冀三地根据各自区域特点、自身优势和功能定位,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同时,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6.1∶43∶50.9调整为2016年的5.2∶37.3∶57.5。在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时,三地积极发展各自优势产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北京产业高端化特征明显。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一半,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行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三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6.3%,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4%。工业中,汽车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发挥支柱带动作用,三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接近1/3提高到超过4成。天津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1.0%,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三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6.5%。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2016年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27.9%,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1/4,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河北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6.0%,成为工业第一支柱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4%,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等六大新兴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7.6%,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京津冀三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从全社会投入看,2016年,三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合计超过240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3%,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随着科技研发投入力量的加大,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三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5.1万件和17.2万件,均占全国的10.7%,分别比2012年提高2.5和3.3个百分点。

(5)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京津冀三地树立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主动协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进展。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更加高效。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2015年,京津冀三地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34吨、0.5吨和0.96吨标准煤,与201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下降15.3%、16.7%和21%。其中,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2年下降33.2%、37.9%和24.5%。

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原煤等传统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稳步提高。2015年,京津冀煤品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13.7%、50.4%和88.6%,比2012年分别下降11.5、10.3和2.3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分别为29%、10.3%和3.3%,比2012年分别提高11.9、4.4和1.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地签署了一系列协作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联防联控,不断加大联合执法督导和治理力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2014年以来共造林1754万亩。北京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2016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9.3%,森林覆盖率达到42.3%,分别比2012年提高3.8和3.7个百分点。天津2014—2016年三年来累计造林249万亩,2016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7%,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河北三年来累计完成造林523万亩,其中环京津造林100万亩;2016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3微克/立方米、69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18.4%、28.1%和35.8%。为了改善京津冀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生产和污染处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另一方面京津冀建立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提升区域生态保护力度。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京津冀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初见成效,2016年第二产业的平均能耗同比分别下降9.2%、11.8%和0.1%;京津冀三地的雾霾控制初现成效,其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9%、12.5%和20.3%。

(6)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取得实效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三地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升级转移,加紧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

交通建设紧锣密鼓,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共进,加大交通领域投资,2012—2016年累计完成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年均增长6%。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新机场、京台高速、京沈高铁等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京昆高速、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城际铁路、张唐铁路建成通车。

互联互通取得进展,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2016年,三地公路里程合计达到22.7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22.9公里,增加1628.4公里。天津、河北市民可持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铁,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2016年,京津保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将京津冀地区按照“1小时圈”“2小时圈”“3小时圈”的梯度进行交通一体化建设,京沈客专、京张铁路等多条串联京津冀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铁路网加快发展和建设步伐,2016年京津冀三地在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3.6%、6.4%和23.4%,其中北京、河北的高于固定资产投资。

(7)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公共服务差距缩小

京津冀三地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努力促进居民增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缩小三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力度加大。2016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530元、34074元和19725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7275元、37110元和28249元,与2012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6.6%、6.6%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310元、20076元和11919元,与2012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7.2%、8%和8%。三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2016年,京津常住人口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459万人和6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20.9%和30.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518万人和536万人,增加18.6%和11.8%;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118万人和303万人,增加11%和12.6%。2015年,北京“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并轨;河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75%。

教育医疗加强合作,协同共进效果初显。三地先后签署、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等各类教育合作协议21项,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三地高校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等多个高等教育联盟,合作学校建设、合作办学等成效显著。

北京与河北开展了北京—燕达等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2016年,三地共有132家三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所试行27项临床检验结果的互认。京津冀三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之比由2012年的2.7∶1.5∶1(以河北为1)调整为2016年的1.95∶1.02∶1。2016年上半年,北京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的比例由2013年的9.1%下降至7.5%,更多患者选择本地就医。

(8)一体化建设效果显著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指出,要想达到协同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在交通一体化、产业升级转型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和发展。因此2016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之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京津冀地区通过产业园区如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的建成积极推进产业的转移和承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北京市作为科技中心对河北省、天津市的技术辐射和创新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就2016年北京市向天津、河北地区转移技术合同超过1200项,成交额近50亿元,可见京津冀的技术、产业一体化效果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