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河北地域相连,资源互补,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十一五”期间,首都工业跨地区调整转移取得重大进展,以首钢搬迁曹妃甸为代表,北京钢铁建材等传统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达到高潮。首钢曹妃甸模式的成功,成为京津冀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一个鲜明注脚,自首钢与唐钢共同组建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后,新钢铁厂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两年时间,整个一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将形成970万吨的生产能力,为河北省唐山市加快打造京津冀都市圈重化工基地的步伐做出了贡献。
随着经济区域合作的日益紧密,北京的一批现代化制造业优势企业主动将生产基地签到周边地区,京城机电、京仪控股首钢机电等企业,已采取多种形式在周边地区联合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特色的研发和营销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外地的产业链分工。
除制造企业外,北京农牧企业也加快了向周边地区拓展的脚步。北京三元、华都、千禧鹤、大发畜产、顺鑫农业、六必居等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在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保定等周边地区投资建立了一批绿色种植和养殖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及仓储配送企业。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表3-7所示。
表3-7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情况(%)(www.xing528.com)
由上表可知,京津冀三省市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第二产业方面,北京市所占比重稳步降低,天津和河北省稳中有升;2005~2009年总体来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平稳上升,而且北京市的上升幅度略高于天津和河北。从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来看,北京市呈现出“三二一”型结构,2009年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23.5%、75.5%,天津与河北仍然是由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二三一”型结构。
北京市从1995年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5.1%、42.3%、52.6%,已经从传统的“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率先成为进入产业结构高级阶段的地区之一。北京市产业结构率先进入产业结构高级阶段主要由于其作为首都的特殊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土地资源多数被用于工业及商业用地,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产业结构布局的限制,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表中可知,北京已经把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第一、二产业的缩小是其产业转移的结果,它将部分产业转移给河北促进河北的发展。
同时,河北为北京天津的发展提供了繁复的资源、人力和物力支持,为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后方,同时北京和天津对河北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可见,京津冀在经济产业领域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因此京津冀两市一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