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转移,都是立足于发达地区,在其拥有核心技术、优势资源等优势条件下,为了扩大自身利益,进行的产业转移。通过从产业转移动机、效应模式等方面来研究其对产业转出地的积极影响,并从转出地角度确定转出产业的转出方式。而对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考虑较少,忽视了产业承接地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产业转出和承接的选择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缺乏科学的定量研究。尽管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产业承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还是较少。因此,本书就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前提下立足于产业承接地的主导地位,通过运用环境因子改进的产业梯度系数、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等方法来定量地选择转出产业和承接产业,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指出产业承接的发展路径。
国内外对产业转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是从定性角度来分析的,定量分析极少;更没有系统地分析产业如何转移,转移机制,转移中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转移后的效应如何等问题;有关产业区域转移理论都将产业区域转移主体定位于转移地,对承接地的分析仅仅局限于承接转移对策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如何才能形成区域间产业转移互补机制方面的系统结论。因此,本书重点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分析框架、转移内在机理等理论。同时,定量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综合协同效应,为产业转移提供微观理论依据,也为实证研究奠定定量化基础。
虽然我国学者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我国大陆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承接角色。因此相关研究成果日趋全面和深入,国内学者在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经典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夏禹农、冯文浚(1982)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提出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汪斌(1998)对“雁行模式理论”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进行了分析;阐明该理论的提出与应用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发展中大国不一定完全适用;并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东亚地区产业发展的“双金字塔模式”。(www.xing528.com)
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推动了产业转移的进程。我国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理论的探索,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事例为背景,探讨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内容。陈建军(2002)对浙江105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企业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的行为目标、方式和区域选择。王国中、杜云鹏(2007)在总结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基础上,用实际数据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此外,我国学者就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东部沿海地区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
由此可见,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分析;由注重定性研究转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转向国际产业转移对某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由单项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内产业转移转向综合考虑国内外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区域产业转移条件影响研究院和综合协同效应评估已成为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趋势。为此,本书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区域内产业转移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转移机理以及对转移效应进行定量测度在国内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