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在解决内部执行力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时,采用的是“抓短板”的方式,即找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木桶最短的那一块木板”抓起。
某年年初,海尔集团找到的“短木板”是下属公司的一位经理。在跟她一起分析企业运营出现问题的原因时,这位主管抱怨道:“这里员工的素质太差了。”话一出口,就遭到了高层领导的反驳:“为什么员工的素质差?且不说刚招聘来的新人,就说大学毕业又出国培训过的技术人员,他们的素质不能说差吧?这些人在原来的工厂可都是骨干人才,怎么到了你负责的公司以后都不如从前了呢?”
最后,海尔的元老张瑞敏说了句一针见血的话:“员工的素质就是你的素质。”集团的高层分析说,如果中层管理者没有制定一套提高员工素质的机制,素质低的人永远都不会自发地改进,素质高的人也会因为缺乏激励而变得懈怠。
作为海尔集团的负责人,张瑞敏非常看重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和实干精神。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次,海尔集团内部个别干部思想上产生了偏差,想靠不正当营业手段寻求虚假效益,事后还没有及时报告。集团针对这一现象召开经理会议,张瑞敏在会上严厉地批评了那几个中层干部:“搞生产经营,不老实干,休想!海尔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销售额25亿元的规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你们失去了这种精神,工作才迟迟不见成效。”
借助这个机会,张瑞敏还特别向中层管理者提出了三点要求:
有的中层执行力很差,工作做得不怎么样,却还自以为是,处处都要端着架子。他们从来不去想,如果海尔没有业绩,还谈什么个人地位?没有员工的努力,何来领导者的权力?
有些中层根本不关注市场,也不去研究竞争对手,对外界的信息丝毫不敏感。在实际的竞争中,遇到了弱小的对手,就夜郎自大;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就望而生畏。这样的做法,会导致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集团出台一个措施,可能会有不足之处。出现了问题,应当齐心协力解决,不允许以各种理由抵制而不去执行,更不能各自为政。集团是围绕整体利益开展工作的,是必须服从的“大势”,只有谋好了“大势”,才能保全部门的“小势”。
张瑞敏还提出,海尔要迈向现代化企业,需要中层管理者在两方面领先:一是奉献精神,二是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是要高出竞争对手,处于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尤其体现在观念上,它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换而言之,中层管理者想要让整个团队都具有强大的执行力,不能光靠动动嘴,还要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以身作则,当好“头雁”。(www.xing528.com)
S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质检部主任,在公司发展徘徊不前的处境下,他了解到问题出在产品质量上。明确问题之后,他决意执行改进计划。
不过,S没有选择直接给员工施压的方式,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用这种紧锣密鼓的方式,除了给员工增加精神负担以外,没有任何益处,还可能会抵消产品质量改进后的一部分成果。S选择了温和的手法,先是请广告策划专家用轻松的方式给员工灌输产品质量意识,让他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觉意识。之后,他还采用了“走动式管理”,经常就产品质量问题和员工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收集了大量改进质量的设想和建议。
S的努力没有白费,公司上下形成了严格的质量意识,销售额也开始稳步上升。然而,到了年底,细心的员工发现了一个问题:此次出厂的一批罐头虽然深受市场欢迎,但它们在密封方面却存在问题,不符合公司对此环节的严格规定。面对这样的情况,到底该不该继续发货呢?员工不知如何抉择,就把问题上报给了S,让他来做决策。
S的回答让每个员工都感到意外,他说:“照发不误。”之后的事情,就不用再说了,S的这一句话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无用功。他要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可如今自己却没有执行到位,违背原则做出决策,完全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其实,员工递上报告请示S时,他就应该意识到:下属这样做,就是在执行自己制定的标准,说明他们很重视产品质量。然而,S的回答却在告诉下属,之前提出的要求如同一张废纸,没有任何意义,随时都可以推翻。
试问:如此言行不一的领导,如何在员工面前树立威信?又如何让下属相信你的决策?正所谓,上行下效,你都言行不一,下属又何必苦苦遵守你制定的规则?很多时候,破坏执行的人并不是员工,而是领导者自己。
真正的执行力,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单纯给下属传达命令,而是从中层自身开始,带头去执行,给下属和团队树立一个可效仿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