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关系着组织发展的成败,也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决策如此重要,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就更不容忽视了,毕竟决策是人做的。曾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分析:企业增加一个普通劳动力,可以取得1∶1.5的经济效果;增加一个技术人员,可以取得1∶2.5的经济效果;增加一个高层决策者,可以取得1∶6的经济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决策呢?
决策是一门科学,是人类社会确定方针、策略的活动,它有意识地指导着人们的行动走向未来预定的目标。就决策的内涵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决策是为解决某一问题做出的决定。领导者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决策是为达到确定的目标。领导者要对全局有掌控,准确地预测组织未来的发展。
决策是为了正确行动。领导者要有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耐心贯彻自己的决策。
决策是从多种方案中做出的选择。领导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决策是面向未来的。领导者要随时准备应对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事件和新问题。
综合来看,决策就是判断,在各种可行方案之间进行选择,这些方案很难说清楚哪个更正确。就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言,决策的本质特征是主观选择,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未来的几种可能性中做出一种选择。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减少主观性,但最后,决策依然是主观的。所以,一个中层管理者能否对各种方案进行科学比较,能否在不同意见中选择最好的意见,就成了决策的关键点。
很多中层管理者不禁会问:决策力如何获得?
决策需要有决断力,但决断力不是凭空来的,需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为支撑,才能够提升决策的正确率。结合国内外众多决策者和学者的特点,我们总结出,领导者想要提升决策力,需在以下几种能力上下功夫。(www.xing528.com)
有时组织在某个地方暴露出问题,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可能并不在此。如果领导者没有全局性的眼光,就可能会做出不恰当的决策。我们经常会谈到“高瞻远瞩”和“明察秋毫”,强调的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掌控全局。
有些中层管理者终日埋头在繁杂的事务中,瞬息万变的市场让他们忙于奔波,没有时间思考,可能在决策时就不够冷静客观,不能看到决策的根本初衷。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此时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体会、反思、规划,理出清晰的思路,在照顾到细节的同时兼顾整体,才能一统全局,减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在组织决策中,时间问题经常被中层管理者忽略。从时间上划分,组织的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所有的问题也包括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在做决策时,这两者一定都要兼顾到,切不可偏颇。
有些举措和办法,当前看是不错的,但将来未必对组织有益。领导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正确地决策,有效地利用时机,抓住机会让组织以合适的速度健康地发展。
市场环境总在不断地变化,无论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是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过去,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是管理能力,而今最重要的是预见能力,也就是有前瞻性,能够在预见明天、实施今天和准备变革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角色的变化,对领导者的思考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如何思考、思考哪些内容,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修的艰难课题。领导者不能一味地秉持线性思维,而要学会多维思考,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分析关键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相关因素。只有做到多维思考,兼顾结果和过程,才能适应环境,不断成长。
曾有一位世界知名企业创始人说过这样一番话:“管企业就像看书一样,先要把书看薄,从企业管理的日常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企业的管理。”
其实,这番话强调的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即从管理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对经营管理富有指导意义的哲理层面的东西,继而对管理进行积累,逐步建立适合本企业、本部门实际的规范化管理思想体系和制度体系。联想的柳传志曾提出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体现的就是领导者的这种抽象思维能力。这种三要素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领导者从企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形象生动、简单易懂。
抽象化思维能力的作用,在于解决管理中“为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才能准确定位组织的发展方向,让领导者在管理上避免犯方向性的大错。
所谓具体创新能力,就是要把从书本上、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消化,继而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比如,我们经常会学习到一些大型国际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理念的确很好,但如何借鉴呢?这就需要中层管理者对这些理论和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将其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总而言之,中层管理者要学会站在高远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提升全局掌控能力和历史洞察能力。与此同时,在学习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勤思考,把学习来的东西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组织的“为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提升自己,从而增强决策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