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保持高效?中层管理者应这样做

如何保持高效?中层管理者应这样做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管理学的著作里,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原则——要事第一!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层在大小事务中迅速转化心态,不耽误要事呢?设立空闲日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精神,放飞思想。通过“主题日工作法”,中层管理者可以明确,一天内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要事第一”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事第一”管理法则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

如何保持高效?中层管理者应这样做

管理者必然是忙碌的,中层管理者尤其如此。

中层最大的价值就是“被需要”,也正因为“被需要”,所以一定有各种大小事务等着你来处理。中层的忙与高层的忙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层的工作流于琐碎,就是通常所说的碎片化。

一个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每天要处理多少大事小情呢?有关研究的结果出人意料:一个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一天要处理上百件事情。

此外,还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数据:一个中层管理者,从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到晚上离开的时间里,平均要收到36封邮件,接5个电话以及开2次会议。这么多的会议、电话,再加上处理邮件,每天的时间便被分割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块。

这,就是所谓的管理碎片化。

一个操作机器的工人,他每天的工作量再大,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忙,为什么?因为他只要把手头的活儿进行不断的重复,终究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可是,一个中层管理者,他的工作不是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而是一个又一个需要创造性的大、小任务集合成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中层看起来格外得忙。更可怕的问题在于,如果中层忙得不得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善始善终,留下无数的“小尾巴”,他就会陷入“瞎忙”的怪圈中,最终导致管理工作的全面崩溃

很多管理学的著作里,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原则——要事第一!

明茨伯格说:“管理者的一个难题在于,当重要活动跟琐碎小事掺杂在一起的时候,管理者必须能在大小事务中迅速而频繁地转换心态。”作为一位中层,一定要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情,然后在处理琐碎小事的同时,保证最重要的任务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层在大小事务中迅速转化心态,不耽误要事呢?

所谓“主题日工作法”,就是在每一天的工作开始之前,都根据今天最重要的事务,给这一天定一个“主题”。通常来说,中层管理者需要用到以下几种“主题”:

“赶工日”:一般在出差或极度忙碌之后,管理者需要拿出一天时间,去完成之前几天积压的一些小事情,如回邮件、约见员工、整理文件等。

“危机日”:在每个重要任务进入关键性的攻坚阶段时,中层要尽量回避一切与主线任务关系不大的活动,将精力集中在当下的任务上,且随时准备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

“计划排满日”:这一天,中层管理者所有的时间都被排满,可谓最忙碌的一天,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突发危机“打倒”的一天。所以,计划排满日最好放在危机日的后一天。

“空闲日”:中层管理者虽然很忙,但也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空闲时间。当然,空闲时间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这一天没有任何明确的计划,就是要放空自己,组织头脑风暴会议,多务虚少务实。抽出这样一天时间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层管理者每天都在为具体的事情忙碌,久而久之,会丧失想象力创造力。设立空闲日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精神,放飞思想。

通过“主题日工作法”,中层管理者可以明确,一天内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要事第一”的目标。

尽管“主题日工作法”能够让中层“忙得有价值”,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种“方法论”,中层若想真正摆脱“瞎忙”,除了要倚仗“方法论”之外,还需要重建自己的“世界观”。

在某个寺庙里,住着一位老禅师和一群小和尚。其中有一个小和尚,非常勤奋,不是在化缘,就是在后厨做饭洗菜,要么就是苦读经书,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老和尚看见小徒弟这么努力,非常欣慰。但是小徒弟自己知道,虽然每天都在忙,成效却很有限。终于有一天,小徒弟找到老和尚,问:“师父,我每天都很累,做很多事情,但却始终没有进步,为什么呢?”

老和尚沉思了片刻,说:“你把平常化缘的钵拿过来。”

小徒弟拿来了一个钵,老禅师说:“好,现在你找一些核桃来,把它装满。”

小徒弟照做了。

老和尚问:“现在这个钵满了吗?”

小徒弟说:“满了。”

老和尚说:“你再捧些大米过来,装进去。”(www.xing528.com)

小徒弟把大米装到了钵里,大米没有撒出去,顺着核桃之间的缝隙流了下去。

老和尚问:“满了吗?”

小和尚说:“这回一定是满了。”

老和尚说:“那你再拿些盐来,用水融化了,装进去。”

那些盐水又顺着大米之间的缝隙流了下去。

小徒弟似乎明白了什么,说:“我知道了,您的意思是说,时间和空间一样,挤一挤总是会有的。”

老和尚却摇摇头,说:“不对,我现在想让你做另外一件事情。刚才你是先放核桃再放米,最后放盐水,现在你把顺序倒过来。”

小徒弟按照老和尚说的去做,先倒进去盐水,然后再放大米,最后放核桃的时候发现,核桃根本放不下了。

老和尚对小徒弟说:“我是想告诉你,做事情的顺序很重要,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顺序去做,花费的时间大不相同。”

小徒弟这次才彻底明白了。

这个故事应该会给中层带来一些启发。如果说,你整日奔波,异常忙碌,那么,你很有必要想一想: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个终极目标,就是那个最大的核桃,是你应该最先考虑的“要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事第一”管理法则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

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这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个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中层管理者首先要明白目标管理的终极对象是谁。无论是组织,企业还是个人,最终目标管理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人身上。然而,想要管好人,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搞明白自己的动机和需求,同时也要明晰被管理者的动机和需求。

很多中层管理者每天忙着管人,却始终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明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动机与需求。如果一个中层自己的管理动机不明确,很容易做出一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曾经有这么一位中层领导,下班之后离开了办公室。等他走到车库的时候,发现车钥匙忘拿了。于是,他又折回办公室取钥匙。

回到办公室之后,他发现其他部门的人都在加班,只有自己部门的人走得一干二净。这位中层感到非常生气,第二天就给自己的员工开会,还在会上定了一个规矩——每天下班后,所有人都要加班一个小时。

这就是典型的管理动机不明确。作为管理者,你的需求和动机应该围绕任务产生,而这位管理者,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或者说部门的“形象”,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策。可以预见的是,他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会太好,反倒可能激起员工的逆反情绪,增加管理的难度,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忙。

前面说过,中层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动机和需求,还要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诉求,他们工作不都是为了给你完成任务,且不同层次的员工也有不同的诉求。

很多创业型的企业,员工的工资并不高,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他们不断地强调所谓的“实现个人价值”“培养企业文化”之类的“价值观”。可是,员工们当下的诉求是,怎么解决收入的问题,你说那么多“缥缈”的东西,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相反,许多盈利非常好的企业,员工收入普遍超过同行的水平,但管理者还在一味地强调“金钱至上”的观念。不管员工有什么样的意见,都觉得可以靠钱来“摆平”。结果,企业中留下的尽是一些见利忘义之辈,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有所突破呢?所以,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利润非常高的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而人心涣散,最终开始走下坡路。这也充分证明,金钱管理并不是万能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级——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安全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只有满足了最基层的需求,人们才可能去实现更高的需求。但如果已经满足了基本需求,却不思进取、流连其中,那么一个人的层次就不可能有所提升。

作为中层管理者,真的有必要想一想:自己的员工正处在哪个需求层次?该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满足当前的需求?如果已经满足了当前需求,又该如何激励他们实现更高的需求?

曾有人说,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有所洞察。你要培养这样的心理洞察能力,敏锐地察觉下属的真实需求,然后对症下药去激发员工的斗志。唯有如此,下属才会觉得,跟着你一起做事情有满足感、有成就感,继而更有激情和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