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冷链物流的结构性矛盾与应对策略

上海冷链物流的结构性矛盾与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4.政府对于冷链物流的规划和监管严重失位上海的城市规划中“以工业为本”的思想痕迹过重,导致冷链物流始终仅被认为是配套市民日常生活之用,这是缺乏严肃性的。

1.行业环节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缺乏应急预案能力

由于受土地财政的影响,冷链产业链建设不被重视,再加上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由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管理,制约了冷链物流各相关行业标准化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造成上海冷链物流体系碎片化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跨省全程冷链配送设备偏少。以冷库保有量为例,50%以上的冷库集中分布在远郊地区。同时,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几乎介入了货物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其间涉及生产和流通过程的部门非常多,所以必须运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建立食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生产、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与国际比较,上海整体物流技术信息化水平较低,而冷链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运营人员大多数是从普通物流转变而来,不仅对产品特性不熟悉,而且对于冷链物流的运营要求掌握程度更低。因此,冷链物流应急预案能力亟待提高。

2.冷链运输能力、冷链仓储能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冷链运输的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5%,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则一直控制在5%水平线左右。2016年上海冷库总容量虽已达到301.7万吨,位列全国第二,但对象单一、闲置耗能严重、冷库体系建设不均衡,导致功能相对单一。其次,城市配送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客车载货等违规、违法现象屡见不鲜,既包括UPS等国际知名大公司,也包括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本土企业,还包括很多私自装载货的黑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最后,物流企业认定没有标准,一些效率低、经营粗放的货运、仓储企业纷纷挂名为物流企业,市场集中度低,增加管理难度。

3.冷链服务产品中商流与物流脱节,没有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政府在冷链产业链上缺乏全过程监控和标准化建设(www.xing528.com)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冷链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由于冷链物流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中心冷库—冷链运输—社区冷驿站”的全渠道运输模式没有建立,商流与物流存在脱节。同时,冷链企业过度追求低成本而缺少创新性投入,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服务水平低,导致冷链环节中的食品质量没有保证,“古董食品”、走私食品混迹其中,政府又缺乏全过程的监控,这些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点所在。当前,我国在药品方面运输中已经普遍重视冷链运输,然而这是以在该领域已经出现过重大责任事故为代价的基础上的,我们千万不能等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出现,才开始重视食品方面的冷链物流建设。

4.政府对于冷链物流的规划和监管严重失位

上海的城市规划中“以工业为本”的思想痕迹过重,导致冷链物流始终仅被认为是配套市民日常生活之用,这是缺乏严肃性的。正是这种对供应链体系监管和规划的失位,导致了市场监管宽松(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法制不到位,标准不成体系且缺乏执行,从而使得上海的冷链物流发展陷于没有调控的野蛮发展阶段,呈现缺技术研发又少资本投入的局面。相比而言,日本在城市规划中就突出了专门的物流区域定位。以东京为例,20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就统一规划集资,在东京的东、南、西、北分别建设了葛西、和平岛、板桥、足立四个现代化的流通基地,大大促进了东京物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了过去商流和物流融成一体的混乱局面。交通网与物流体系的形成,促进着东京其他产业体系的发展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