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供应链战略、加快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我国冷链过程中的产品损耗率高达25%,严重的产品损耗极大缩小了冷链企业的利润空间。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引入“互联网+”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努力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能够让不同冷链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减少产品库存及仓储时间,降低仓储保管费用和运营总成本。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6年全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达到2 200亿元,同比增长22.3%。
1.快速增长的低温食品市场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
冷链行业经过这几年的储备已具备经济层面上的爆发基础,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使得低温食品市场快速增长已呈可预见态势。为减少食品变质的风险、提高产品安全系数,上海应整合各部门资源聚焦冷链、快消品等专业领域,以智慧供应链建设为手段,以提升供应链效率和保障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切实推进上海大型冷链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以此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2.上海深入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促进冷链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www.xing528.com)
随着行业标准的建立、政策的催化及下游需求的复苏,2017年冷链装备行业增速有望再上新台阶,叠加竞争格局的不断优化,竞争能力强的企业有望取得高于行业的增速。例如,广东国通超低温产业链基地投入运营的超低温冷柜,数量规模上目前是世界第一,采用航天航空技术定制生产了标准集装箱式超低温零下60℃冷冻柜用于全球产地采购,可有效保障采购“最前一公里”,以及配送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食品安全。数据还显示,中国目前冷链物流设备相对滞后,保鲜仍是最大难题。冷藏保温车辆不到10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5%左右,冷库总量为2 800万吨。目前全世界唯一提供全球范围内超低温集装箱运输的只有马士基一家,超低温产业链在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也尚未完整,而真正具备从生产到餐桌全程超低温冷链的只有日本。上海要抓住此“弯道超车”的节点,宜以物流标准化为切入点在临港大力发展冷链装备产业。
3.适应上海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建设冷链物流港
上海的冷链物流建设步伐相比国内其他区域已经落后。例如,为打造京津冀农产品一体化供应网络、实现京冀两地环北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产业对接,2016年河北交通投资集团、河北省供销社与北京首农集团携手共同打造了京津冀一体化食品供应冷链项目。三方将组建合资公司,总投资32亿元,项目重点建设冷库、堆场、加工分包中心、交易中心、物流配套中心、外置保税仓库和综合服务区等。又如,宁波港于2014年建立的太古冷链物流项目旨在加快发展口岸冷链物流产业,由宁波检验检疫局帮扶冷链物流企业建立规范的进口冷冻农产品查验、存储、出入库管理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软硬件两方面大力支持口岸备案存储冷库升级,确保满足质检总局进口产品指定口岸建设要求,冷链物流中心按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标准和“准港区化”模式运作。当下,国务院正在着手制定的《全国供应链发展指导意见》已经将上海列为供应链示范城市,加之上海已经明确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上海正宜借助此政策良机抓紧建设冷链物流港的步伐,辐射长江经济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