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早,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通道,中原与西域的商业贸易交流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中国的丝绸,使欧亚大陆的许多文明大国,如波斯、印度、希腊的贵族和商人,慕名前来争相采购,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东汉时期,东冶(今福州)、番禺、合浦等都是经营海外贸易的著名地区。在与西域的贸易中,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四都一直充当了重要角色。东汉初中期,朝廷积极与西域和西方的商业联合。只是到了东汉顺帝之后,由于羌族的反叛,商路断绝。此后,中国商人、罗马和印度商人改由海路进行贸易。东汉与日本和朝鲜也有密切的商业联系,中国的铁器、铜器、丝绸及养蚕技术就陆续传入了日本等国。北魏时期,中原与域外之间的商务活动也空前频繁,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直到大秦(今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足见其盛况空前。到了唐朝,广州是与海外通商的都市,朝廷在此设市舶司,这里成了南方重要的外贸中心。北宋的海外贸易相比唐朝有很大发展,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国。北宋出口的有瓷器、丝织品、铜钱、药材、文具等,进口的有香料、象牙、犀角、珍珠等。南宋时期,上海的青龙港是著名的商埠和外贸港口。到了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和海外国家进行贸易。郑和的船队满载着瓷器、锦绮、纱罗、铁器和金属货币等,所以又称“宝船”。郑和船队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有时是通过当地政府。郑和先将带去的物品与当地官员及牙人遂一议价,随后写合同价数,彼此收执,然后,主人才将宝石、珍珠、珊瑚等物来按议价成交;有时直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用小船载到各国内地集市去做买卖。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的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中国。清朝前期实行封闭政策,不与外国通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商人纷纷涌入。此后,对外贸易日益发展。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对外贸易是把产品的销路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和先进技术与装备,更有利于发展本国经济。还有一种着眼于价值的观点,认为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可以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实现价值增值,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出口国内生产条件有利的产品,换取国内生产条件不利的产品,能够得到差额利益。因此,凡是于我国有利的产品,要积极增产,扩大出口;对于国内生产不利的产品,如果进口更有利,可以扩大进口。英国古典经济学最早论述了这个道理,成为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的合理部分已被马克思吸收在国际价值论内,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外贸理论。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延伸。马克思认为,由于各国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形成不同的个别价值或国内价值,而在国际范围内,存在着世界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国际价值。两者的差额使外贸得到好处。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一方面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使不变资本价值降低。一般来说,它在这方面起作用,是因为它可以使生产规模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4页)。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当重视其盈利性,为国民经济带来经济效益。
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动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由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其中出口在三驾马车中曾起过主要作用。由于出口的拉动,我国制造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位。特别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吸收劳动力也最多,通过出口贸易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在我国进口商品中,主要是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和先进技术设备,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都起了很大作用。
建国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对外贸易受阻,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此后,虽然同资本主义也开展贸易,但又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也难有大的发展。建国30年来,我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才加快发展。
对外开放以后,起先是采取“三来一补”的方式,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所谓“三来一补”,就是由外商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来料加工,主要是服装之类,由外商提供面料,加工服装返销;来件加工,主要是家用电器,由外商提供全部元器件,装配成整机后返销;来样生产,就是按照外商提供的式样,照样生产后返销。补偿贸易,就是由外商提供设备,然后以产品出口收汇在一定时间偿还,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仍达50%左右。
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利用外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主要有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两种形式。直接利用外资是外商来我国开办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间接利用外资是向国外政府或银行贷款,以出口收汇分期偿还。政府贷款是向国外进口设备,该国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也有政府和商业混合贷款,商业贷款利息比较高一些,还有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利用外资,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第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在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外资可以加快经济建设。第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可以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第三,我国工业品同国外产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利用外资生产国外的优质名牌产品,有利于缩短我国产品同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还可以填补国内产品的空白。对外开放30年来,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发展很快,到2008年,我国外资企业已达40.5万家,其中工业企业22.8万家,服务业企业17.7万家。(www.xing528.com)
在间接利用外资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8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政府关于扩大利用外资的报告,同意上海以自借自还的方式,第一批利用外资32亿美元,其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4亿美元,工业技术改造13亿美元,第三产业和旅游项目5亿美元。为了有利于还款,同意上海把三个方面的项目,无论是创汇的还是不创汇的,盈利的还是不盈利的,短期见效的还是长期见效的,都由上海负责捆在一起,统一核算,综合开发经营,并负责统筹还款。这种利用外资方式,为上海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在对外贸易体制上也作了很大改革。首先把实行了30年的统一对外贸易政策进行变革,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允许各省市自行出口;此后,又允许工业、商业等企业自行出口,民营企业也可经营对外贸易。这样,出口渠道多了,就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更是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在利用外资同时,还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到国外去投资办企业,投资能源和资源项目以及有发展的项目。根据商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在全球177个国家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值为2547.5亿美元。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表现出国际化经营能力还不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走出去”战略,将大有可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目前,我国进出口总值虽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商品的质量不高。我国是以廉价低端出口占优势的,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国际市场竞争剧烈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低价低端商品出口,转为生产附加价值高的高端商品出口,以提高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立足以质取胜,并增加出口收益。要扩大对外服务贸易,并以服务贸易带动出口贸易,还要把收益很低的加工贸易转变为商品出口贸易,以提高出口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