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工业发展中的生产力提升

上海工业发展中的生产力提升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老设备进行改造,较快地提高了生产力。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就显露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后,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力地区布局创造了前提条件。

上海工业发展中的生产力提升

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生产力标准概括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些都说明,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

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三要素:即从事生产的人、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资料)。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素,其实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都包括在从事生产的人里面。因为从事生产的人,不仅是劳动者,也是生产管理者,也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有人认为,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但生产工具是人发明创造的,还是人在起决定作用。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确实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世界工业发展来看,机械制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信息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工业巨大发展。

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生产力三要素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简述如下:

第一,人口因素。我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大幅度增长。60年代以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但到七八十年代,出现第二代集中生育,人口又大幅度增长。90年代以后,我国适龄就业人口富足,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不仅适龄就业人口增加,而且人口素质也有很大提高。随着高等教育、高职中职教育和技术学校的发展,以及劳动培训等措施的增加,高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各种技术人员大量涌现,普通工人的素质也普遍提高。以上这些,都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很快,适龄就业人口有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将会消失。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我国由于农村劳动力还比较多,随着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将会有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补充城市劳动力。因此,我国近期还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但在20年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需要早作准备。

第二,生产工具。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也得益于对生产工具的更新改造。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是采用新技术,对老设备进行改造。这种办法花钱少、见效快,又易于推广。例如,棉纺厂对纺纱机的改造,就是将纺机上的老纱锭改成高速分离锭子,棉纱单产就提高一倍以上。上海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老设备进行改造,较快地提高了生产力。另一种办法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我国在改革开放期间,比较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快了经济发展。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利用我国装备制造工业,生产高效能的机械设备,如自动车床、高速切削机床等,为其他工业进行设备更新。

第三,生产资料。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一个工厂,如果原材料供应不上,只好停产。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业减产,因棉花供应不上,有不少棉纺厂停产。我国在进行有计划地建设以后,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主要是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煤炭电力等。六十多年来,这些能源和原材料产量比解放初都有千百倍的增长,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对这些能源和原材料的需要,使我国经济得以高速度发展。(www.xing528.com)

以上三点说明,生产力三要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要提高生产力,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就显露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后,这种矛盾更加严重,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当时虽有改变,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但仍未解决问题。直到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实行包产到户,即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才解决了这个矛盾,从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矛盾,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才使我国经济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

第二,正确处理生产力布局。解放前,我国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70%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轻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广大内地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这种分布状况,使工业生产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严重脱节,造成原料燃料必须远距离运输。解放后,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力地区布局创造了前提条件。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一五”期间,全国工业建设投资的58%,“限额”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近70%分布在内地。在“三五”和“四五”期间,又加强了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经过三十多年建设,国家将一半以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加速了内地的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畸形分布的不平衡状态。在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同时,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沿海地区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的思想,也注意发展沿海地区工业。上海工业就是按照“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起来的。当时,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对于支援内地工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综合性生产与专业化协作的关系。一般日用工业品,都可在一个工厂内经过几道工序完成。而零部件比较多的机电产品,在一个工厂内就难以全部完成,即使完成了,其生产效率也是低的。如果把这些零部件分散到专业厂生产,实行专业化协作,然后由一个厂总装,其效率是很高的。例如汽车厂,零部件很多,汽车厂不可能全部生产,总是把许多零部件分散到各个专业厂生产,然后由汽车厂总装。飞机、轮船和许多大型机电设备,都是实行专业化协作,把零部件分散到许多专业厂,然后由主厂总装。实行专业化协作,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第四,正确处理生产要素投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发展生产力需要投入生产力要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科技创新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它不仅使生产力有量的提高,还可使生产力有质的提高,即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再造制造业,把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再收回来,主要是靠科技创新成果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发展生产力是很有成效的。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把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是非常正确的一项重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