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扩大再生产:优化与实践

社会扩大再生产:优化与实践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只能使经济维持原状。外延扩大再生产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内含扩大再生产也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留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通过税收成为公共财政,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在这期间,逐年扩大的固定资产都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社会扩大再生产:优化与实践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只能使经济维持原状。扩大再生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一种是内含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需要进行基本建设,建新厂或新车间,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内含扩大再生产就是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马克思说过:“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2页)

外延扩大再生产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内含扩大再生产也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靠企业的积累。马克思在论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V+m同第二部类的C相等,企业没有积累;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的V+m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C。这说明企业增加值(V+m)必须留一部分作为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如果我们把剩余产品(m)全部吃光用光,没有一点积累,就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变为资本,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对劳动者残酷的剥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留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通过税收成为公共财政,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

建国以后,我国是在国家穷、底子薄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企业进行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资金由国家核拨。因此,在财政支出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较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为37.6%,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为46%,以后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都在40%左右。改革开放以后,对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财政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拨款,也通过建设银行改为贷款,称为“拨改贷”。此后,又不断开拓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渠道,如扩大银行贷款,土地批租,利用外资,发行债券股票等。用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允许企业在税前用项目投产后的新增利润还款。这种税前还贷的方式,实际也是用国家税收搞建设。

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技术改造,也是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方式。固定资产每年按平均消耗提取折旧基金以后,继续以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因而折旧基金就成为更新固定资产的准备金。这样,在固定资产更新以前的一个较长过程中(有的十年、十几年,有的二三十年),就可以充分利用这项准备金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假设一个新建企业的固定资产为100万元,更新周期为10年,每年可提取折旧基金10万元。如果把这项折旧基金用于技术改造,则每年可增加固定资产10万元,而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又可提取折旧基金,再增加新的固定资产。这样固定资产规模就逐步扩大,10年后全部固定资产总值可达250多万元。在这期间,逐年扩大的固定资产都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10年后,原有固定资产全部报损,还有新的固定资产150多万元,仍然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当然,这是一种抽象分析,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情况不尽如此。许多企业每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但并不需要每年增添设备,有些企业把这项基金积累起来,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设备更新;但在一个地区内,这项基金是通过银行在调剂使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从社会的观点看,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上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设备更新,可以在不扩大固定资产规模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新技术,同样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而且是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效果更好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大部分都因为产业进步而不断革新。因此,它们不是以原来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进行补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0—191页)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较快,往往用缩短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的办法,以便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www.xing528.com)

扩大社会再生产,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还是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这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在我国建设工业化初期,因工业基础薄弱,必须采取外延扩大再生产,新建扩建一批工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建设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很快形成生产能力,打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上海同全国情况不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工业项目就很少。上海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在三十年计划经济时期,除新建扩建一些大型钢铁厂、化工厂和重型机器厂以外,主要是对老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上海工业基础虽然较好,但多数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全市工业企业中,设备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有些新兴工业的设备比国外先进水平要相差十几年。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对现有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扩大再生产。例如,上海纺织工业中的纺锭技术改造,不断采用新技术,第一次从平面锭子改造为轴承锭子,第二次又从轴承锭子改造为高速分离锭子,两次改造使棉纱单产(每千锭时的产量)从原来的18公斤提高到45公斤。这时上海纺锭数量虽比解放初有所减少,但棉纱产量却增加了两倍。上海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技术改造。1980年的上海工业总产值同1949年相比,增加了25倍,其中依靠基本建设增加的占四分之一,依靠挖潜改造的占四分之三。

对于社会扩大再生产,资金积累只解决生产能力的扩大,而生产能力扩大之后,还要增加生产要素的供应,即增加劳动力、能源和资源的补充。目前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能源和资源消耗高,如按目前这个水平增上去,必将难以承受。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到增产不增人,还要减人;大力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做到增产不增加能源和资源,还要把原来过高的消耗降下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如能降低到世界平均消耗水平,就可降低50%。为此,仍需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要素投入。例如,上海无线电一厂曾从国外引进小型炭膜电阻生产线,占用厂房和劳动力都比原有生产线减少一半以上,而产量却提高两倍,生产成本降低30%,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也是降低要素投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就是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把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不是所有行业都要扩大生产,而是应当按照不同行业,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以及生产过剩的行业,应当压缩生产。对现代化农业,应当扩大规模生产,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环保节能产业,都应当扩大生产。只有这样,才使我国社会扩大再生产跨上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