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手工业比较发达,历代多有发明和提高。其中,纺织品生产比较早,新石器时代,已发明了纺织麻布,学会了利用蚕丝织绢。到了夏朝,已能纺织出比较贵重的缯和大量麻织品。商朝丝织品有手纹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平纹纱的毂,并掌握了提花技术。西周时期,家蚕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制品和刺绣。战国时期,丝织品包括结构和花纹的织锦以及手工编织物。西汉时期,纺织业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丝织技术在当时世界达到先进水平。汉代丝织品称“缯帛”,下面又可分为许多品种,如纨、绮、缣、绨、绞、练、素、缟,等等。当时的缫丝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高度发展,能织出轻而薄的素纱和素色提花的绮、罗以及彩色提花的锦,更显织造技艺的高超。东汉制成织花机,是纺织业的一大进步。印染技术也有发展,套染、媒染等方法日益走向成熟。唐朝的纺织品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和草织五种,印染中盛行“夹缬”、“蜡缬”、“绞缬”三种染法,以“夹缬”最为流行。北宋时期,丝织品花色品种比前代增加很多,如蜀锦、东(京东)绢、亳州轻纱、定州缂丝等,都是名牌产品。明朝时期,纺织业发展很快,纺织机也有了改进,出现了脚踏纺轮、手纺双纱和三纱纺车,还有名为花机的丝织机,可织出复杂的花纹,色彩鲜艳,图案美观。松江出产的棉布全国驰名。
我国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夏朝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有纯熟的镶嵌工艺和合范浇铸法。商朝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那些雄浑厚重、造型奇巧、纹饰繁缛的青铜器是商代文明的象征。西周时,青铜制造业生产能力、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技术。春秋时期,青铜器上雕镂纹饰趋于细致工整,造型精巧灵便,出现错金铭文。吴、越的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镶之精良,花纹铸造,皆世间罕见。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在铜器表面涂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著名产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陶器。到了商朝,已出现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如同白陶,颇有水平。西周时期,陶器逐渐采用快轮法生产,产品走向规模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1200℃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东汉的制陶业开始进入瓷器范围。瓷器是用瓷土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经高温1200℃以上烧成,敲上去声音清脆。西晋的瓷器制造达到较高水平,青瓷器物遍体施青釉,色泽莹润,造型逼真,为前代所未有。唐代的瓷器产地分布很广,其中以河北的邢窑、浙江的越窑、陕西的耀窑所产瓷器最为有名。唐三彩是唐代工艺中驰名中外的艺术杰作。它以白色黏土作陶坯,放在窑内素烧,再把铅和石英配制成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基本色调的透明釉加上后进行釉烧,从而制成一彩、二彩、三彩或多彩的陶瓷器,其色彩艳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宋瓷器生产的技艺、数量和品种,都较唐代有了一个飞跃,各地瓷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定州产落胎白瓷、汝州产青釉瓷、阳翟产玫瑰色的钧瓷,开封官窑产月白、粉青等瓷,景德镇产瓷号称“饶玉”。明朝期间,景德镇官民瓷窑达到三千余座,制瓷工艺也有革新,以吹釉法代替以前的蘸釉法,青瓷更趋精美,还出现了有名的斗彩、五彩等。
中国历代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共有33个传统行业。其中丝绸、瓷器举世闻名,还有东汉的造纸,宋朝的印刷术。到了晚清以后,手工业逐渐为机器工业取代。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60年代,英国就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了。美国工业化起步晚于英国,但发展很快,到1894年,工业产量就已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一跃成为世界头等工业强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举办军用和民用工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制造轮船、枪炮、水雷、火药等,这是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军用工业。次年,左宗棠在福州开办福州船政局,内设铁厂和船厂。以后,在天津、西安、兰州、昆明、广州、济南、成都、吉林、北京、杭州、汉阳等地,陆续创办十余家军用工厂,制造枪炮军械。到光绪二十年(1895),清政府在各地兴办了19家军用工厂。洋务派官员在经营军用工业的同时,也陆续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中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在洋务派官僚兴办民用工业的前后,另有一些民间资本,独立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到光绪三十年(1905),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发展到七八十家,主要有缫丝、棉纺织、面粉、火柴、造纸、印刷、榨油等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受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刺激,有识之士纷纷主张“设厂自救”,要求“抵制外货,自保权利”,相继投资近代工业。清政府迫于形势,推行“新政”,奖励设厂办矿,也吸引了一些华侨回国投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争前,民间资本占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22%;甲午战争后,民间资本占近代企业总额跃升至77%,主要集中在纺织、面粉、榨油、火柴、卷烟等部门。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工业加快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空间。在此期间,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纺织业,还有一批轻工业。因欧洲各国忙于战争,市场上面粉紧缺,给面粉业带来广阔的销路。1920年,我国面粉出口396万担,其中上海出口占83%。但重工业毫无基础,机械化开采的矿冶业或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外国资本手里,电力规模小,使用机械动力有限,机器设备几乎全靠进口。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我国现代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只有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抗战爆发后,我国近代工业在战争中又受到摧残,上海工业很大一部分搬到后方。
全国解放后,我国加快工业建设,要求尽快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工业建设中,我国原有工业基础很差,主要是轻纺工业,重工业很少。在1949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只有26.4%。钢的年产量只有15.8万吨,煤只有3900万吨,发电量只有43亿度。因此,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也符合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即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快于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援助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由此,我国建立起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很薄弱的基础工业,如电力、煤矿、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建立了制造大型切削机床、发电设备、汽车、拖拉机及其他制造工业。“一五”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5.4%,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2.9%。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8年“大跃进”,实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是535万吨,计划1958年增加一倍,达到1070万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发动群众,全民大炼钢铁。群众炼钢称为“小、土、群”,这种土法炼出来的钢都不合格,成为废铁,造成很大的浪费。各地工业也盲目发展,追求自成体系,建成的工厂产供销不配套,难以投产。1961年9月16日,中央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草案)》。这是当时用于克乱求治、整顿工业企业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在1962—1965年三年调整期间,对现有工业的做法是有计划地保住一批工厂,对其余生产任务不足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经过调整,工业生产重新快速发展。此后,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群众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纺织行业对老纱锭进行技术改造后,棉纱单产(每千锭时的产量)从18公斤提高到45公斤,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标准紧固件行业把切削工艺改为冷镦工艺后,不仅产量提高好几倍,而且又节约大量原材料。上海的老工业就是靠挖潜、革新、改造加快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工业化,在三年“大跃进”和以后的“十年动乱”中受到挫折,但仍有较快发展,并取得一批重要成就。到1980年,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门类基本齐全,布局比较合理,能够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基本上能够满足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国防现代化的需要;能够生产各种消费品,适当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工农业的比例发生很大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1949年农业占70%,工业占30%,到1980年,农业降为30.8%,工业上升为69.2%。这一比例表明,我国已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轻重工业比例也得到协调,轻工业从73.6%降为47.2%,重工业从26.4%上升为52.8%。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石油化工企业和化肥企业;利用外资建设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发展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同时,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扩大工业品出口。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工业品出口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工业品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工业已成为世界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20.8%。
建国六十余年来,我国工业高速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我国重要工业品同建国初相比,都增长千百倍。例如:钢材从建国初的年产15.8万吨,增加到6亿吨以上,增加3800倍;煤炭从3200多万吨,增加到35亿吨以上,增加110倍;发电量从43亿度,增加到5.36万亿度,增加1230倍。我国钢材、煤炭、水泥、纺织品等产品的年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www.xing528.com)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并不断推动消费升级。从满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开始,上升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三大件。新世纪以来,电脑、手机逐步普及,小汽车也成为居民争购的高档耐用品。
但是,目前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还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且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大多数工业还是粗放型,生产低端产品,资源消耗高而劳动生产率低,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2012年每万美元GDP能源消耗达4.75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3倍,美国2.4倍,德国和法国的3.655倍,日本和意大利的4倍。再从工业增加值(V+m)来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一般在26%—30%之间,2009年为26.5%,发达国家一般为35%,美国和德国超过40%。
我国出口的工业品是以高能耗、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收益很低。特别是占出口一半左右的加工贸易,产品设计、零部件和产品销售都在外商手里,只有加工环节在国内,收益更低。例如:台商富士康在深圳加工一种电脑出口,在美国每台售价为499美元,零部件及材料成本为259.6美元,加工费只有9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品出口额虽然很大,但收益很低。这种高能耗、低收益的出口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问题是:①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主要行业有钢材、铝、水泥、玻璃等,开工不足,生产下降。②能源和资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③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亏损上升。④部分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高。
对于以上问题,国家已提出切实措施,有关部门正在贯彻执行。
第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力争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将低端产品调整为中高端产品,开创优质名牌产品,把出口工业品从低价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提高实际效益。
第三,开展科技创新,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我国已经把实施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重建制造业,把转移出去的一部分制造业收回来,靠的是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把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能源资源消耗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解决。
第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在一个工厂内部可以循环使用能源和原材料;在工厂外部也可以积极开展废品回收利用。开展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对能源消耗过高的企业或部分设备,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的办法加以淘汰。在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等企业,已经或正在关停一部分企业和设备。
我国工业要赶上国际先进工业水平,还要经过比较长时期的努力。可以争取用十年时间达到这个目标。但国际工业也在前进,我们应当赶上十年后的国际工业水平。德国人提出工业4.0时代,他们把机械制造时代称为工业1.0,电气与自动化时代称为工业2.0,电子信息化时代称为工业3.0,而工业4.0将融合虚拟网络和物理网络,极大地提高工业效率,再造人类的生活方式,它通过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物、信息、服务等内容连接在一起,经由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际资源浪费最小化,同时满足消费需求最大化和个性化。可以预见,十年后国际工业将进入工业4.0时代。我们追赶国际工业水平,也应达到这个水平。
赶上国际先进工业水平,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要充分利用我国富裕的外汇储备,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要加强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开展科研创新。可以结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有利于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