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科学
19世纪初叶,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采取公开形式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主要代表为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阶级对立,揭示了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废除所有制,消灭剥削,实行计划经济、协作劳动、社会和谐平等、按劳分配,消除阶级对立和三大差别,等等。这些思想家的理论是从“理性原则”出发,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但没有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矛盾运动规律,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和示范试验来实现。因此,后人把他们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优秀思想遗产,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次空前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要著作,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慢或快发生变革。”马克思接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能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所有各种矛盾的趋向的总和。”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科学论断,是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六十多年的实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条基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是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过程中发展的。六十多年来,我国生产关系的变革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也有不适应的时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进一步改革那些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www.xing528.com)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逐步深入研究,提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具有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简称价值),交换价值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同一定量的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种重复亿万次的交换,使得千差万别不能相比的使用价值经常彼此相等。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人们在交换产品时,使各种不同的劳动相等。劳动也有两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劳动时间)生产价值。因此,等量劳动相交换,也就是等价交换。许多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各个企业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价值只能按照中等劳动消耗,也就是商品价值是由必要劳动确定的。马克思在揭示劳动创造价值以后,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在产品总值(C+V+m)中,C是生产资料的转移,V+m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而劳动者只能得到V的部分,m就成为剩余价值,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变为资本,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对劳动者残酷剥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根据社会运动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结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到来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价方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价格,实行等价交换。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各企业之间,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必要劳动的企业就可以增加盈利,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利润就会减少。在分配方面,按劳分配,就是要按照劳动创造的价值进行分配。目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谓效率优先,就是优先考虑创造价值的效率,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所创造的价值,自然要大大高于一般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样,就要拉开分配差距,但要兼顾公平,差距又不应过大。在财政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留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通过税收成为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国防、支农、扶贫、救灾等各项支出。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四、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马克思根据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结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论述,虽然分散各处,但不难看出是: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说“生产社会化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所有”,这就是公有制。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基础上,得出未来社会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的结论。关于分配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以下论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扣除他为社会进行的劳动),他从社会领回的是和他提供的劳动量相等的消费品。这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苏联建立社会主义以后,就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我国在建国以后,也仿效苏联,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巨大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苏联建国前的俄国,资本主义还不发达,没有巨大的物质基础。新中国建立前是一个农业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才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进行改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把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面,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五、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部分。在再生产过程中,第一部类(生产资料)中的V+m,必须同第二部类的C相交换。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V+m同第二部类的C相等;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V+m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C。因此,第一部类必须较快增长。列宁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入扩大再生产,论证了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但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规律,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规律。苏联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忽视消费品生产的发展,造成市场商品供应紧缺。我国在建国后加快发展重工业,但也注意消费生产的发展,保持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