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把科技与创新作为综合体永恒的主题、把“三室经济”作为综合体永恒的主体、把科技领军人才作为综合体永恒的主力,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样板区、标杆区。据悉,到2020年,扬州经开区将规划建成科技综合体12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三大创新板块,即“三湾公园”板块、“西安交大科技园”板块、“临港新城”板块,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科技综合体建设发展的新格局。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着力在“招、用、管、服”上同步发力,大力集聚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抓好“五个强化”,放大现有智谷科技综合体的虹吸效应,提升科技综合体整体的运营效益。
(一) 强化特色集群,形成错位发展之势
一是特色产业凸显,坚持“一个科技综合体一个主导产业”的原则,按照对现有综合体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每个综合体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避免综合体产业招商的随意性,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培育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是朝阳产业主导,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医学健康等热点产业,在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上寻找突破口,集聚培育一批市场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经济拉动强的朝阳产业。
三是组团发展格局,不仅与区内综合体抱团取火,与扬州全市科技综合体形成功能明确、错位竞争、组团发展之势,规避同质竞争、相互挖企业的现象,否则将极大挫败扬州科技综合体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 强化效益优先,提升招引项目质态
彻底改变“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发展状况,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引领科技综合体建设成效的提升。
一是明确招引方向,重点关注项目的成长性、科技含量、税收贡献和产业带动性,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跑者,落实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对开发区今后发展具有支撑力、推动力的实实在在的项目。
二是强调以人带产,大力引进高层次、掌握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强的研发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产业、行业引领军人才落户或长期合作;积极邀请“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高校教授博士带团队、带成果、带项目入驻。
三是借助活动造势,依托市里“科教合作新长征”“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由市领导带领科技产业综合体等载体平台赴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开展招商引资等专题活动,组团招引。
(三) 强化专业服务,创新品牌服务工程(www.xing528.com)
一是硬环境建设上,着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推行“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模式,为更好承接科技综合体优质项目产业化,规划建设11万平方米欧美工业园和10万平方米中小企业集中区。
二是软环境建设上,围绕项目孵化成长需要的各类资源要素,重点提供创业辅导、融资上市、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特色服务,助推创新项目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成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综合体管理运营向“房东+保姆+股东”模式转变,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
三是专业运营环境上,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需要建立专业的团队来强化综合体的运营和管理,通过委托运营、合作运营、外包招商等模式,引进发达地区的专业化运营团队,建立起与国内创新创业高地的桥梁纽带,完善创新服务链条。
科技综合体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一是坚持多元化战略,着力引进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参与综合体建设和运营。载体建设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科技综合体,鼓励企业利用废旧厂房改建专业孵化器。载体运营上,既着力培育开发区管理运营品牌,更注重引进一流的综合体专业运营机构,探索综合体运营新模式,着力提升科技综合体运营成效。
二是扶持校企自主投资,加强对企业或高校主导类科技综合体的扶持,遴选有经营品牌创新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部大楼等经验的企业、高校、专业机构作为科技综合体的开发运营主体,利用政府入股的方式,在土地供应、楼宇建设、产业基金等方面给予非政府建设主体扶持,在财税政策、项目扶持、商事服务等方面给予政府类科技综合体同等的政策待遇。例如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是由高校主导建设、院士牵头项目的科技综合体,“平安金融+”产业园是由平安集团投资建设的产业综合体,下一步还将扶持企业自建创新创业园,重点推动瑞丰大数据、爬山虎地理信息系统、美德莱医械等产业园建设。
(五) 强化人才集聚,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人才集聚,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重点依托“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扬州市场”服务资源,着力为入驻企业提供国际人才引进和国际技术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平台。
二是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重点依托“扬州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入国际化高端人才寻聘、人力资源外包、在线招聘、人力资源咨询、人才测评与评鉴、管理培训与人才发展、灵活用工、转职服务等服务业态,以此带动开发区及扬州市人力资源服务逐步向中高端业态发展,逐步形成多种业态并存、满足区内不同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综合性服务业态。
三是完善各项人才服务内容,打造宜居服务、通达服务、教育培训、健康医疗、社会保障五大生活服务平台,构建五分钟生活圈,为载体入驻人员提供便捷、贴心的生活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