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产业生态是工业园区迈向现代产业园区的重要支撑。东台经济开发区在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体系逐步清晰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载体支撑、创新支撑和资源支撑,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一) 优化空间布局,注重载体建设
为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园区紧扣产业定位,突出绿色集约发展,大力发展产业载体,优化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
注重规划引领。完善概念性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管网建设、特色区中园等各类专项规划,统筹谋划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分区。2017年,园区启动建设8个特色专题园区。截至2019年,轨道交通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园、绿色家居产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已成为招商引资新载体、产业发展大平台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注重集约开发。园区一方面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推进合作重组,清理盘活闲置厂房,优化存量;另一方面,提高项目入区门槛,引进产业层次高、装备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提升增量。
注重载体建设。2019年,园区以开展“城建攻坚年”活动为契机,按照国家级开发区定位和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载体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实施路网加密,启动主次干道建设,同步配套交通、绿化等设施。启动110KV变电站和14.5公里供水主支管网建设,推动电力供水扩容升级。
聚焦功能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千吨级内河港开工建设,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推动中欧科技产业园一期高效运行,启动二期科技孵化园建设,加快提升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服务外包等产业配套能力。
聚焦民生工程建设。改善园区人居环境,开工建设城北新寓三期等安置小区。加快建设以中南城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大商圈,统筹推进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人才公寓建设,满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质的生活需求。(www.xing528.com)
(二) 打造创新引擎,深化“产学研”合作
创新要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抓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扎实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专利申请、研发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三个”全覆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加强技术攻关、新品开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先后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与东南大学共建机械装备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
截至2019年,园区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获批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6家,申请各类自主知识产权千余项,成功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江苏省“双创人才”“外专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60多名。
(三) 深入接轨上海,拓展开放合作
东台经济开发区依托区域优势,把园区发展置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入接轨上海,拓展开放务实合作。不断强化理念接轨、产业接轨、服务接轨,深化两地园区合作、机构合作和科教合作,为园区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资源支撑。
深化园区合作。在发挥上海西郊开发区东台工业园示范效应的基础上,加强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先进园区对接,洽谈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两地园区在产业协作、人才引进、管理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截至2019年,已成功推进光电模组、航空配件、精密模具、电子元件等一批重点项目合作。
拓展机构合作。园区密切与上海电子信息、半导体等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招商顾问,定期举办专题推介、知识讲座、参观考察等活动,把握产业链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与上海行业协会、投资公司等开展务实的合作。
强化科教合作。积极用好上海丰富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借智发展,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广泛对接,加快共建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平台。探索异地研发模式,在上海设立创新研发机构,实现科技研发在上海、成果转化在园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