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临港开发区不断优化“产业强区新政”,推动“二次创业”,吸引高端创新载体落户,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层出不穷,新兴产业集群渐成矩阵,新动能培育显示成效。
——引入大院大所,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高端载体的支持。近年来,临港经开区主动与中科院、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机构合作,为辖区内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帮扶和支持。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于2018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至2019年5月,已有6幢功能用房完成主体封顶
如申达集团与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对接,设立院士工作站,加大产学研合作、新产品试验推广应用及成果转化。依托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设机遇,临港经开区正在推进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江阴分院建设运行,有望为辖区内近百家涉军企业提供研发创新支持,进而打造百亿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通过引入南理工、哈工大等高校以及中关村等机构的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哈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也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临港经开区累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4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博士后实践基地4个、院士工作站9个、研究生工作站1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龙头企业配套招商,培育千亿级创新集群
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在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方面优势明显。
目前,临港经开区拥有双良、苏利等12家上市企业,4家中国500强总部企业、21家世界500强企业完成入驻,6家企业年开票销售超百亿元,15家企业入驻税金超1亿元。
上述龙头企业在深耕实体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在新经济领域成为行业标杆。如起步于溴冷机业务的双良节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先后斩获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国内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企业。远景集团是全球首个提出并研发智能风机的科技公司,借助智慧风场资产和能源管理平台,已将业务逐步扩展到其他新能源资产管理领域。(www.xing528.com)
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求,临港经开区制定实施“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以项引项、以商引商”战略,培育壮大创新集群,累计签约关联项目160个,平均2—3天有1个投资额超千万元项目落户,平均5—6天有1个项目开竣工。
2019年4月18日远景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
目前,双良节能及光催化产业集群依托双良集团,加力推进光催化LED清新灯、光催化空气净化器项目投产,光催化轨道修复、天邦空气净化器、大班石墨烯等项目建设提速,加速向千亿规模产业集群进军。远景智慧能源产业集群已经集聚远景AESC智能电池、风电轴承、齿轮箱、测试中心、分布式能源等一批核心项目,千亿级智慧能源产业园初具雏形。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临港不断放大科技金融效应,破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一方面,加强“政银企”合作,临港经开区与农业银行、江阴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实施金融服务战略,落实“阳光联盟”,打造“政银企”金融合作平台,为企业投融资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设立临港产业基金,打造以合能海欣、光控海银、金程创投等基金为主体的金融创新风投中心,通过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
临港经开区还建成了中小企业外贸融资平台、服务业融资平台、转贷平台等为企业排忧解难。2019年6月,中科院江阴企业科技创新精准化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该平台致力于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区域化科技创新服务生态体系,让企业轻装上阵。
一批科技小巨人茁壮成长,如精成数控打破国外在关键零部件上的垄断;极米阳光量子“黑科技”不仅进军家居环保市场,更用在潜艇等军工产品上。
截至2018年底,临港经开区累计有9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7家上市后备企业,21家新三板后备企业,辖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0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3%,位居江苏省高新区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