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突出创新引领。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较早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十多年前就成立专门机构从事科技人才发掘工作,已创成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留学报国”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一园三基地”。
当前,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贯彻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121战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把科技创新摆上核心位置,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先行区、综合性科学中心重要支撑点、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南部新高地。
(一) 培育高科技企业集群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等高科技产业,出台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改造等扶持政策,集聚上市企业56家,其中,近80%由本土培育壮大,如金智科技、科远自动化、光一科技等,形成了上市企业“江宁板块”。
当前,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95家,占南京市的16%,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4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9.4%。
(二) 布局产业化高端人才链
江宁开发区注重顶尖人才的培育,尤其是对于产业紧缺的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策”,扶持政策上不封顶。引入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乔治·斯穆特等8名诺奖得主和1名菲尔兹奖得主,发挥顶尖人才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引入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一群项目、一个产业。
变“单个引进”为“集群式引进”是江宁开发区引入人才的一大特点。开发区通过项目引进人才,而不是引进人才后再扶持其创业,有效降低了人才引进风险。
2012年以来,开发区共引进高端人才141人,国家级品牌由2012年的2个增长到2017年的10个。现已集聚科技人才4.5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80人,诺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院士等顶尖人才50余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104名,江苏省双创人才103名,获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侨联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字号品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度位列南京市开发区首位。
江宁开发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落户人才与产业契合率超90%,人才创办企业初创存活率超93%;智能电网产业形成以沈国荣、薛禹胜院士领衔的2.76万产业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涌现出以刘韵洁院士、尤肖虎教授为代表的2000多名专业人才,60多款产品打破国际记录。
(三) 建设链条式创新平台体系(www.xing528.com)
江宁开发区构建了“1+N”的功能平台布局,建成30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包括无线谷、国际总部园、江苏软件园、东大科技园、南航大科技园等创新载体,以及九龙5G创业谷、未来网络谷等1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1个,形成了链条式、多功能、多元化的平台体系。
其中,中国无线谷拥有全国信息通信领域唯一、江苏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ENI项目,正在筹建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搭建了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等国际交流平台,成为全球未来网络和5G通信技术的风向标。
(四) 深化国际创新合作
坚持扩大开放创新,链接全球创新要素,深化国际创新项目合作。对接以色列,推动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建立中国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海尔海创汇离岸孵化基地、中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中以科技创新园;对接法国,
南京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与法国皮托市建立友好城区关系,设立驻法招才引智工作站,与法国拉德芳斯大区南泰尔市、库尔贝瓦市等重点合作,在法国最大孵化园“Station F”成立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设立欧创慧离岸孵化器与iCAN国际创新中心,与法国索邦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法国马恩河谷大学开展全面合作;对接德国,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经济、科技与数字社会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政府共同支持设立中德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 精心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区别于传统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主体多元,除园区、高校院所、人才团队外,还增加了科技金融投资机构,更好地把关入驻项目。企业、机构、政府、高校发挥各自优势,为项目打造一个研究院、一个控股公司、一个产业基金、一个孵化器,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时间。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创新研究院、江苏MEMS智能传感研究院、苏粤干细胞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江宁开发区。江宁开发区用不到两年时间引进新型研发机构58家,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360余家,完成国际合作项目69项,引进硕士和博士等科研管理人才1500余人,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瞄准通信与网络、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与开发区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前沿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