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轮发展中,园区依托发展外向型经济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动能。而如今,园区早已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而是将目光聚焦全球产业链顶尖环节,以国际视野配置顶尖创新资源。近年来,园区聚焦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产业,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注重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培育具有园区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产业地标。
(一) 瞄准顶尖“外脑”,打造人才高地
园区以《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提升核心科技指标质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园区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42家,集聚新型研发机构559家,包括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高校在园区设立的研究机构或离岸创新基地,中国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中外高等院校29所,在校生人数7.85万人,获批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园区提档升级“金鸡湖人才计划”,共有158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创业类占全国7%,居国家高新区首位。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科协“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新国际人才发展合作示范区,被确定为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
全球顶尖人才的相继落户,形成强烈的核心引力。2018年11月,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正式落户独墅湖畔,这是牛津大学800多年校史上首个在英国本土以外设立的多学科高等研究院。
(二) 优化服务保障,营造创新生态
亲商服务是园区的独特优势。园区积极吸收先进经验,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
园区主动对接复制上海自贸区等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开展综保区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贸易多元化等试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的治理架构,形成了“大部制保障、信息化支撑、不见面审批、专业化服务、平台型监管”的园区特色,95.2%的审批业务可实现不见面审批,“2333”(即企业2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33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荣获2018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www.xing528.com)
园区探索特色(新兴)产业聚焦机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设立股权交易中心、基金小镇、科技支行,开展投贷联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业务试点。设立全国开发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专利导航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区,引导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布局,日均申请发明专利16件。同时,构建“六个一”(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建设一个功能园区,组建一家国资公司,设立一支发展基金,成立一个专业服务机构)特色产业专业化服务机制。
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园区近年来独角兽、瞪羚企业猛增。目前,园区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华人文化先后入选科技部独角兽企业。2018年,园区新增上市科技企业3家,总数达21家;新增国家高企171家,总数首次破千家,达1046家。在2019年科创板申报企业中,包括北辰机器人在内的多家园区企业上榜。
(三) 创新利用外资模式,推动已有产业再升级
25年来,园区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积极实施开放战略,累计引入外资项目41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2.7亿美元。如今,园区正在探索新的外资利用模式,推动创新链与资本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园区实施招商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以亩产论英雄”的择商选资导向,建立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制定出台工业用地二次转让、总部用地、产业项目用地等管理新办法,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和地下空间商业化利用制度,设立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监管服务平台。园区积极推动存量企业增资扩容再发力,引导企业由成本取向转为市场、创新和高科技取向,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综保区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等多项改革。鼓励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共享服务中心。
在园区深耕20年的博世苏州,过去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近年来在园区支持下,开始向无人驾驶等新领域转型。2018年,博世苏州总投资3.3亿元的研发中心投入使用,意在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在汽车主被动安全系统、驾驶员辅助系统、制动及助力系统、汽车多媒体系统、电控单元、先进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物联网与互联工业技术等领域。
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园
至2018年底,累计161家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项目。目前,园区已经将自己的经验向外辐射推广,包括中白、中阿、中哈等跨国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中,都有苏州工业园区的身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