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静水流深,改革推动巨变

静水流深,改革推动巨变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我国第一个与外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给予厚望。追溯苏州工业园区的成长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虽有不同侧重,但持续改革这条主线分外清晰。在园区开发建设2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静水流深,改革推动巨变

作为我国第一个与外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给予厚望。这片行政区域面积达278平方公里的“处女地”区位优势明显,不仅背靠经济实力雄厚的苏州地区,也能向东南延展与上海、浙江实现产业联动,更能向西北延伸,与江苏省内地市乃至更深的腹地实现协同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风貌图

1994年2月,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那时园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3亿元,财政收入不到4000万元,到2018年,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2570.3亿元、730亿元,增长226倍和1852倍,园区人均GDP为4.77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追溯苏州工业园区的成长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虽有不同侧重,但持续改革这条主线分外清晰。

奠定基础阶段(1994—2000年),园区侧重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在软硬件层面支起发展骨骼。

1994年5月,园区首期开发启动。1995年2月,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探索“大部制”(1) 改革,强化政府服务能力,打造亲商环境

国务院多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开放发展环境。园区招商引资系列工作也同步展开,吸引三星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拉开了发展加工贸易的序幕。

跨越发展阶段(2001—2005年),园区注重释放政策红利,抢抓发展机遇。(www.xing528.com)

2001年,园区二、三期开发启动,资本与政策优势持续释放,园区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大批国内外投资商“排队进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来园区集聚,同时,园区更加注重网格化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2003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整体水平。2005年,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三大计划”,为后续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转型升级阶段(2006—2011年),园区注重资源聚焦,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共进。

园区建设15周年之际,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这“四个超千亿”的发展目标。随着园区土地存量的减少,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园区先后提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建设等行动计划,花大力气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工业区”加速向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转变。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园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新发展路径。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园区周边区域的发展,园区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转为主动“摸石过河”,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出台包括“亩均产出倒逼”等系列创新办法,撤镇建街道,高水平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园区开发建设2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2019年8月,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定位,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说:“当前,我们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浓度’来提升经济发展‘密度’和产业规模‘吨位’,向着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目标奋力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