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开发区的绿色实践典型案例

江苏开发区的绿色实践典型案例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打造绿色低碳园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苏州工业园区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邳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创新,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连云港市积极推进开发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16年11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拳出击整治污染。丹阳经济开发区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江苏开发区的绿色实践典型案例

(一) 打造绿色低碳园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州工业园区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在低碳试点创建过程中,产业低碳化、能源管理低碳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州工业园区以产业低碳化作为低碳建设的重点,通过不断提升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快工业企业低碳转型。通过关停不符合产业规划及高能耗的项目,为园区腾出用能空间,持续推动商贸、服贸、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入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推动企业向国际同行业标杆看齐,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和环保的水平;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考核工作,制订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完成全部重点用能企业的考核。能源管理低碳化是苏州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逐步建立园区内企业碳排放信息公开制度,将碳排放信息公开纳入年度环境信息公开报告,并依托园区环境保护网对企业碳排放信息进行统一发布;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帮助园区企事业单位更便捷实际地找到新的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空间。

邳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创新,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循环的产业链”,打造全国生态典范的碳基新材料产业园。园区拥有江苏省环保厅批复的5.18平方公里稀缺土地资源,落户了美国考伯斯和卡博特日本新日铁、中国方大炭素和沂州集团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煤焦油、粗苯、甲醇等3条产业主链。

连云港市积极推进开发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16年11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7年9月,按国家和省环保、商务等部门的要求,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自查工作。海州经济开发区和东海经济开发区已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规划审核并开始创建。2018年12月28日,灌云经济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园通过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商务厅和江苏省科技厅的验收。2018年12月28日,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在北京召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会,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连云港徐圩新区)顺利通过验收。

(二)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主推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和节能低碳产业。在界浦路西、沪宁高速南、出口加工区B区西北侧地块启动了处置能力3万吨/年的危废处置项目;乔治费歇尔汽车、尚美国际等单位入选苏州市2017年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017年园区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率达到82.38%,比2016年(70.4%)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守环保安全、工艺设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等4个“世界一流”标准,引进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打造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园区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实施石化基地全封闭管理;组建两院院士牵头的专家委员会“智囊团”,为产业项目准入和发展提供科学论证咨询和最前沿科技成果,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严格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产能落后、不符合新区产业和布局规划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重点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招引行业内标杆企业和优质项目,形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品牌集聚效应。

(三) 加强生态治理力度,构建绿色生态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生态优先。开发区每年实施一批重点生态治理项目,2017年,园区下达了51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重点项目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和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与清洁能源推广、生态修复与治理、污染减排与节能和环境管理能力提升6个大类,明确了全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与清洁能源推广、生态修复与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提升4个类别中的污厂存量污泥处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等5项子任务,车坊生活垃圾中转站、餐厨垃圾处理厂等7项子任务等。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拳出击整治污染。系统实施环境保护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重拳出击整治“散乱污”企业,淘汰低端产能,根除环境保护隐患。制定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构建“一廊耀城、三湖映城、五河织城”水生态格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督促企业落实治污主体责任,以最有力的行动、最严厉的问责,坚决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战役

丹阳经济开发区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治理太湖水环境,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率先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提高收集能力,力争已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达到80%以上。治理生活垃圾方面,积极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力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60%。另一方面,加强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现餐厨废弃物处理全覆盖,逐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四) 建立绿色体制机制,以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加强生态成效监督工作。园区在持续督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送工作基础上,在能源领域节能低碳方面,深化能源审计,将能源审计范围扩大到园区143家年耗能1000吨至5000吨标煤的企业,帮助企业降低能耗,提高用能管理能力。组织动员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低碳能力建设,经过甄选并下达年度工作计划,全年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达到4家。继续推广分布式光伏项目、分布式天然气项目、区域微网项目和储能项目。组织开展园区热网互联调研、编写苏州工业园区热网互联调研报告等。

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提升环境执法信息化水平,完成了移动执法手机客户端开发,升级了移动执法系统。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积极落实《苏州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整合园区环境应急处置资源,建立了应急人员、物资、专家库,并定期开展重点区域环境应急演练。此外,园区还强化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开展了第二期重点企业环境管理人员能力认证培训,共有45家企业490余人次参加培训;完成了79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工作;完成了2家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建设。(www.xing528.com)

南通的开发区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和《南通市关于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22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创建成为生态工业园区。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环境风险和安全生产防范长效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无锡的开发区完善区域评估标准。在无锡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投资建设项目区域评估,探索以“区域能评、环评+区块消耗、环境标准”取代个体项目能评、环评。积极推动全链审批赋权,依照法定程序赋予6家国家级和1家省级开发区187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五) 完善硬件设施配套,提升园区生态承载力

盐城市(射阳)纺织染整服装工业园本着“绿色制造、生态园区”的建设要求,不断完善硬件设施配套。园区聘请专业中国纺织规划建设设计院大学专业团队进行总体规划的修订提升,全面提升园区承载项目能力,以省级高新技术区为目标,逐步建成经济实力雄厚、承载能力更强、发展环境优越、绿色理念先进的生态文明样板园区。在完成污水处理厂转型建设、实现排海管网建成投运、道路通达工程初见成效、水电及供热等设施的基础上,园区投入1.3亿元资金,积极实施征地拆迁、管网推进工程、绿化硬化提升工程和平台建设工程,2015年资金投入量是前5年的资金投入总和。目前,园区2条共11公里10千伏电力线路、集中供热管网一期6500米供热管、3000米污水管道均已全部竣工投运。

盐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加快建设盐渎路产业发展、世纪大道科技创新、青年路生活配套三大组团,累计实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工程150多项,振兴路、华锐路等“六纵六横”城市干道建成通车,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道路网络体系全面形成。同时,完善园区河道水系,改造一批防洪闸站,实施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5万吨,有力保障了园区防洪排涝和污水处理需求。

(六) 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自成立以来就积极践行“生态先行”的发展理念,时刻关注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在聚焦“两城一中心”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绿色信贷、绿色基金、创新资产管理等为主的绿色金融,着力构建更加科学、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10月30日,由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主办,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财政局、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江苏开鑫绿色金融有限公司协办的“联合赤道—中研绿金绿色金融评估认证中心”揭牌暨绿色债券路演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商务区隆重举行。据了解,这是江苏省首个落地的绿色金融评估认证中心。该中心的成立,预示着江苏省在引入跨省专业机构、拓展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1) “五有三转”中,“五有”是指用优势生存,让工作富有成效,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创造有意义的贡献,恰当处理协作关系;“三转”是指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2) 2017年,江苏省商务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联合印发的《江苏省以“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中指出,区域能评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能源‘三控’+分类管理+能效标准”的节能审查管理模式。在不突破所在县(区、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试点开发区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由所在县(区、市)政府职能部门,对一般行业(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的行业)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对高耗能行业项目和耗煤项目实行重点管理,并依法开展事中事后监管。

(3) “能源‘三控’”是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和过剩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水平实行能耗控制,新增产能必须达到先进能效标准。“分类管理”是指建立开发区区域节能审查机制,研究进区一般行业项目和高能耗行业项目及耗煤行业项目分类指导管理新机制,简化节能审查环节,优化节能审查流程,提高节能审查工作效率。“能效标准”即能源利用效率标准,是对用能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或在一定时间内能源消耗水平进行规定的标准。

(4) “‘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简称“263”行动,由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底部署启动,以弥补生态环境这个江苏发展中的突出短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