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产业生态学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后,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中国学术界为了对产业的生态化转变过程进行研究,将这一术语动词化,提出具有动态性的“产业生态化”概念,并在研究产业生态学理论及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产业生态化的广泛探索。
目前,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产业生态问题解决方法和实践探索上,还没有对产业生态化这一概念和过程的单独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通过对近年相关文献的整理及分析,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2.3.1 产业生态化内涵
产业生态化顾名思义是产业生态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对产业生态化内涵研究较多,阐述视角也各有不同。
从经济与生态系统关系角度。刘则渊、代锦(1994)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原材料与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与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而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关键是建立包括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在内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系统。黄志斌、王晓华(2000)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将物质生产活动纳入生态系统中,充分考虑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影响,追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过程,是保证经济、生态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产业发展过程及模式角度。王如松、杨建新(2000)认为产业生态化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在生态系统可承载范围内,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过程。厉无畏、王慧敏(2002)认为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产业的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持续趋势,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将不同工业企业或不同类别的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自然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建立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朱红伟(2008)认为从物质变换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现代产业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生态经济和产业生态化关注的基本内容,产业生态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寻找一种有效的途径或方法,通过它建立一个更加优化的产业体系,该产业体系比工业体系更加优化,更加适应生态经济发展,在这个体系中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自由和谐流动。
从产业发展目的角度。陈柳钦(2006)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指基于对自然生态有机循环的模仿,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构建适应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它作为获取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手段,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张文龙、邓伟根(2010)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在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采用产业生态学方法,在原有产业体系中,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闭路循环的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生产活动,优化物质生产过程中与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交换,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减少,消除环境污染,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产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刘传江(2006、2010、2011、2012)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在于解决产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以此构建更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1.2.3.2 产业生态化模式及路径
对产业生态化模式及路径研究较多,主要从清洁生产、物质减量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构建、生态化技术、产业集群生态化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
清洁生产与物质减量化方面。赵林飞(2003)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具体来看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对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进行分析:一是微观层面上的清洁生产,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循环利用,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二是中观层面上建立生态工业园,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部达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体系;三是宏观层面上物质减量化,实现物质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全范围的有效利用。袁增伟、毕军等(2004)认为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其在产业经济学、工业生态学及环境经济学等原理的基础上,对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资源消耗水平高、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进行设计,认为从产品结构优化布局、技术改造与装备更新、绿色供应链管理、产业自动化与非物质化、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等角度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变,包括特色园区、基地建设、绿色产品开发、转换观念鼓励创新、环境审计、提高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和非物质化水平等,并结合江苏造纸业实例,为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指明方向。
生态产业园及产业链方面。郭守前(2002)认为产业生态化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生态化创新,本质是全程生态化,内容主要是技术生态化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企业文化营造等,而实现产业生态化创新的形式是建立生态产业园,将生态产业园看作是产业生态化创新的载体,建立一个具有完整生态产业链的生态产业园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张文龙、余锦龙(2008)认为产业共生网络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物质减量化发展,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必然选择,详细阐述了产业共生网络与物质减量化和产业共生网络与经济产出增长两方面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产业共生网络对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导向作用,最终指出生态产业园共生网络及区域副产品共生网络是未来我国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方向。李慧明、左晓利等(2009)在对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理论及方法回顾的基础上,从目标、运行机制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化道路。认为产业生态化不仅仅是物质减量化,也不能够局限于物质循环上,而应当以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为目标,从整体角度设计产业生态化路径。赵武、马一丹等(2013)在对产业生态化理论及评价方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产业共生组织的构建、产业生态链的重组、产业生态制度的完善三方面对产业生态化途径进行阐述,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只是单纯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还必须对产业生态结构进行重组,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在这条产业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利用圈,为建立区域产业生态圈提供结构支持,保障产业生态系统生态化发展。
生态技术方面。厉无畏(2008)将产业生态化看作是21世纪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生态产业,构造产业生态系统,包括对农业与工业的生态化,即在产业系统内部促进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和谐共生;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创造生态化良好外部条件,包括推进产业生态化的法律及政策体系建设;三是着重发展产业生态化技术,包括生态农业技术、能源高效利用和节约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资源效率和综合利用技术等,依靠技术创先的力量,走一条生态技术化道路。程宇航(2009)认为产业现代化必须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除了在产业结构上向现代服务业、智能化微制造产业、生物工程、健康与环保产业等高新生态技术产业转变外,应围绕建立生态技术支撑加强科学研究和相关高新技术、适用先进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包括智能化微制造技术、生态化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清洁化的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健康与环保技术等,通过构建具有生态技术创新特征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
产业集群生态化方面。孟祥林、陈东升(2009)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理论基础、行为基础、产业基础的分析,通过对发达国家生态产业的实践学习,明确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四大误区:重生态保护,轻经济发展;重政府行为,轻民间参与;重经济惩罚,轻制度规范;重局部利益,轻区域协调,并认为产业生态化的重点在农业与工业的生态化,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延伸并构建工业园生态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化改造,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胡孝权(2011)认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企业成为各生物链的节点,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耦合共生关系,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废弃物排放,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程度的过程,它是产业生态化在产业集群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就应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及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清洁生产以及集群中产业合作三个层次来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同时,加强政府职能选择与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的作用。(www.xing528.com)
1.2.3.3 产业生态化评价
1.产业生态化水平研究
现有文献对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研究主要以选取合适指标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体系方法为主。如童辉(2008)从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39个产业的生态化水平进行测算,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应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化战略和以生态产业园为主导的路径推进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并且要普及产业生态化理论知识,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构建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构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产业生态化的法制建设。邹伟进、陈伟等(2010)以钢铁产业为例,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四个层面,采用模糊白化法将定性的指标定量化,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系数变异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评价产业生态化水平,并考察指标关联系数变异水平,进而将指标权重从大到小排序找出我国钢铁产业生态化主要影响因素,将指标关联系数变异水平由小到大排列得到考察期内变动最慢的因素。陆根尧、盛龙等(2012)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等方面选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一方面静态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并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将30个省份划分为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四大类区域,另一方面动态分析了四大类区域产业生态化的绝对及相对水平,并对各地区产业生态化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认为四大区域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区域之间呈现出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发展思路与相关制度不完善、区域间经济与技术基础存在差异、产业生态化实施内容和路径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差异等。苏小培(2014)以河北省为例,通过研究分析构建了指标体系对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选取产业优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指标作为主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各因子综合得分,对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产业生态化影响因素分为资源、技术、社会经济及环境因素,认为资源及环境因素严重影响了河北省产业生态化水平,两者均与产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技术因素促进了产业生态化发展,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因素与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关系相对复杂。
2.产业生态化效率研究
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无论哪个层面上效率的概念,最终都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产业生态化效率就是对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的产业发展生态效率的评价。现有研究对产业生态化效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生态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杜春丽(2009)在对钢铁产业生态效率及钢铁产业生态化两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产业生态化分析中产业生态化的生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态效率与产业生态化互为核心和途径,生态效率的提高是产业生态化的关键,而产业生态化又是生态效率提高的必然选择。之后,从输入端选取新水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工资与资本总额四个指标,输出端选取废水、废气与废渣为非期望产出,工业增加值与利税总额为期望产出,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利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分析。
汪东、朱坦(2011)以环境污染排放与资源消耗为投入,以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为产出,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研发投入强度、外资利用、工业结构、环境治理等因素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
王晶、孔凡斌(2012)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选取劳动、能源、资本及水资源作为投入指标,产业增加值、固废综合利用率为合意性产出,废水、SO2、烟尘排放量为非合意性产出,分别采用规模报酬可变及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对经济区总体及分地区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测算,并从产业发展重点、节能减排政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及废物回收利用责任制度上提出建议。
邓路(2014)以我国30个省市区为例,以固定资产、就业人数、能源消耗及用水量为投入,三产产值与固废综合利用率为期望产出,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为非期望产出,构建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对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及分解。
潘敏倩、黄志斌(2015)以能源消费总量、人力资本投入、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运行费用为投入指标,以原煤产量为期望产出,废水、废气、固废、SO2、烟粉尘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模型,对安徽省9个城市煤炭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此外,牛苗苗(2012),吕明元,安媛媛(2014),席鹭军(2014)也对产业生态效率进行了研究。
1.2.3.4 文献述评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1)在产业生态化研究中,以产业生态化内涵及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居多,对产业生态化评价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及生态效率的测算,对于产业生态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事实研究甚少。无法解决产业生态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哪些特点,又该怎样去衡量这个过程等问题。(2)现有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一般以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能源消费量、用水量等作为投入,以工业增加值作为合意性产出,以污染物的排放作为非合意性产出,没有考虑输入端的物质隐藏流也是一种非合意性产出,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这些既是本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本书的突破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