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1 栖息地恢复效果调查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成活率调查在新造幼林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后进行。调查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调查内容是标准地内成活丛数和死亡丛数、成活竹丛中死亡竹竿数和成活竹竿数、竹竿平均高。
二、计算方法和质量评定
1.计算方法
成活率=成活竹丛/初始造林密度(竹丛)×100%
三年保存率=三年后成活竹丛/初始造林密度(竹丛)×100%
2.造林质量评定
分别按成活率85%以上、41%~84%、41%以下三级统计。成活率为41%以下的必须重新造林,成活率在41%~84%的必须按初植密度进行补植,成活率为85% 以上的不再补植,只进行抚育。
三、调查结果
历年的营造竹林质量的成活率均达到了95%以上,3年保存率均在90%以上,优于国家规定的成活率标准。
7.3.4.2 野生动物对走廊带利用监测结果
一、样线监测
为了掌握野生动物在项目实施后对走廊带的利用情况,保护区从2012年开始,采用了人工监测和红外相机监测两种方法,连续开展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监测研究。
在秦岭隧道上方设立了14条人工野外监测样线,监测样线与废弃公路平行,并在每条样线上架设了2台红外相机,根据海拔区间设置红外相机,隧道区域海拔高差为300m,海拔1850m以上的区域设置14台,海拔1700~1850 m之间的区域设置14台,共架设红外相机28台。人工样线每年春秋各监测1次,红外相机每季度回收1次照片。每次监测结束后,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汇总整理后,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监测归来 姬明周摄
秦岭隧道前工作合影 沈均梁摄
动物保护宣传牌前留影 张洪峰摄
发现动物痕迹 姬明周摄
工作中的红外相机 姬明周摄
安装红外相机 姬明周摄
采集红外相机数据 姬明周摄
2.东凉公路野生动物通道监测
在东凉公路野生动物通道区域设立了8条人工野外监测样线,其中4条样线与公路方向垂直,另外4条与公路平行,距离公路垂直距离为1 km,样线长度2 km左右。在动物通道上架设相机7台,人工样线上架设相机14台,共计21台,人工样线每年春秋各监测1次,红外相机每季度回收1次照片。每次监测结束后,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汇总整理后,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监测结果
1.108国道秦岭隧道上方监测结果
在秦岭隧道上方监测过程中,收回调查表格560份,红外相机有效照片8000余张。
(1)大熊猫对走廊带利用情况。2015年3月,在隧道南坡西侧距108国道废弃段不足700 m处布设的红外相机上发现有大熊猫活动实体照片。在隧道北坡西侧距离废弃108国道约3 km处发现大熊猫粪便和食迹。在走访调查中,有社区群众反映他们在山上也发现有新鲜卧迹和粪便及被咬食过的竹茬。对比历史资料,108国道秦岭隧道两侧大熊猫活动痕迹间的最短距离,由2002年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8.7 km,2012年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4 km,缩短至目前的3 km。监测虽未直接观察到大熊猫穿越原108国道,以上证据表明大熊猫已经开始利用走廊带,并呈现向原108国道移动的趋势。
大熊猫利用国道 108 秦岭隧道“大熊猫走廊带” 红外相机监测 观音山保护区提供
108 国道秦岭隧道附近雪地活动的大熊猫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2)大熊猫伴生动物活动情况。监测到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18种,其中兽类14种,有大熊猫、豹、金丝猴、羚牛、豹猫、毛冠鹿、小麂、鬣羚、斑羚、野猪等。从红外相机监测到的次数由多到少前3种依次为:羚牛、金丝猴、野猪。拍摄到的雉类前3名依次为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勺鸡。隧道南北两侧均拍摄到金钱豹、黑熊等平时难以监测到的珍稀野生动物。监测结果表明,野生动物出现频次逐年增加,对走廊带的利用渐渐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www.xing528.com)
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核心区大熊猫活动痕迹分布图 观音山保护区提供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金钱豹Panthera pardu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金钱豹Panthera pardu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中华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野猪Sus scrofa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青鼬Martes flavigula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豪猪Hystrix hodgsoni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猪獾Arctonyx collari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小麂Muntiacus reevesi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小麂Muntiacus reevesi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2.东凉公路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结果
在监测过程中,收回调查表格344份,红外相机有效照片1100余张。
(1)大熊猫利用情况。在监测过程中,没有直接发现大熊猫利用桥涵等通道穿越东凉公路,但是在4条人工监测样线中,在道路两侧均发现有大熊猫活动的痕迹,而且距离道路很近,其中2014年3月、2017年4月,佛坪保护区工作人员和修路的施工人员分别拍摄到大熊猫通过东凉公路的照片。说明东凉公路两侧均有大熊猫栖息,且已经能够穿越公路。
东凉公路入口 蔡琼摄
大熊猫穿越东凉公路 红外相机监测 观音山保护区提供
(2)大熊伴生动物活动情况。监测到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不低于9种,其中兽类有羚牛、鬣羚、豹猫、果子狸、黄鼬、青鼬、红腹锦鸡、多种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等。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数头羚牛通过桥涵通道的照片。监测结果表明,野生动物会利用野生动物通道,但是种类较少。
鬣羚利用东凉公路动物通道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羚牛利用东凉公路动物通道 红外相机监测 蔡琼提供
总之,经过保护区10多年持续开展保护工作,走廊带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人为干扰大大减轻,公众对走廊带的关注增强,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连续多年的监测资料显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对走廊带利用的空间地域逐年增大。监测过程中,在走廊带区域不仅发现了大量羚牛、金丝猴、鬣羚、斑羚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活动实体及痕迹,还有难得一见的豹、林麝、黑熊等珍稀野生动物。2015年,利用红外相机在隧道上方,首次在距原108国道西侧垂直距离仅500 m左右的地方拍摄到大熊猫活动照片,这一激动人心的发现,初步验证了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已经开始利用这一走廊带,秦岭大熊猫兴隆岭和天华山种群通过利用走廊带融合一定会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