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先后争取到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财政资金项目,从帮助社区可持续发展经济,加强监测、管理和宣传,恢复栖息地等方面多管齐下,有效保护该区域的大熊猫栖息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区域的大熊猫走廊带作用。
针对如何对秦岭大熊猫走廊带进行有效管理,计划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严格禁止车辆和人员随意进入走廊带区域。在隧道口进入原108国道路口设置路障栏杆,防止车辆和人员随意出入;②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一是栽植了200 hm2的秦岭箭竹,二是拆除了走廊带区域内20000 m的封山育林铁丝机械围栏;③开展社区共管,减少薪材利用。一是在社区开展集体林有效管理试点。二是扶持社区发展中草药种植、养蜂、养鸡等产业项目。三是进行中蜂养殖、经济林管理等农业技术培训;④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一是在走廊带区域制作安装宣传牌。二是印制发放宣传彩页、宣传画(册)等对公众进行走廊带宣传;⑤进行野生动物对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的利用情况监测。一是设置人工固定监测样线14条,二是架设红外相机28台进行自动监测,利用GIS对数据进行分析。
7.3.3.1 恢复秦岭隧道地区大熊猫栖息环境
根据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结果,分析保护区境内现有栖息地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要进行栖息地恢复的地区,收集有关大熊猫对栖息地要求的研究结果,确定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的环境因子,并将其结合进栖息地恢复技术要求中。制定栖息地恢复方案,包括采取行动的时间、人员要求、经费预算等;针对不同林分确定不同的恢复方案,包括人工补植乡土树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根据栖息地恢复计划,对不同的竹林类型制定不同的恢复方案,改善竹林结构。拆除天保工程时遗留的铁丝机械围栏。从2006年开始,保护区先后在走廊带项目区种植秦岭箭竹林200 hm2,拆除机械围栏3000 m,建设野生动物通道8处。
一、秦岭箭竹恢复
1.设计原则
(1)坚持设计要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大熊猫保护有利的前提下,统筹规划,适地适竹,因地制宜的原则。
108国道秦岭隧道“大熊猫走廊带”上种植的秦岭箭竹 蔡琼摄
(2)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2.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15781-1995《森林抚育规程》。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国家林业局LY/T1607-2003。
(3)陕西省林业厅《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文件汇编》有关规定。
(4)《陕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作业设计办法》陕西省林业厅〔2002〕72号文件。
3.确定竹种及林种
(1)林种确定:按项目所处位置及要求,全部设计为公益林。
(2)竹种确定:项目区原生竹只有秦岭箭竹,且秦岭箭竹是大熊猫的喜食竹,根据适地适竹原则及项目特殊要求,全部选择秦岭箭竹为造林树种。
4.造林密度
根据不同地类和林分状况,设计秦岭箭竹造林密度为80~160丛/亩。
5.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1)砍灌整地:全面砍灌,穴状整地,株行距2 m×2 m,规格:80 cm×80 cm×40 cm,表土回填15 cm。要求坑内熟土回填,施足底肥,生土围埂。
(2)栽植:春季植苗,带笋栽植。
(3)种苗:造林所用苗木必须为一、二级苗木。竹丛截竿高度80 cm,竹丛竹竿数5~10枝,竹丛带有新发竹笋。
(4)栽植点配置:栽植点一般采用三角形、品字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方式配置。坡面破碎、地形变化复杂的地段栽植点的配置应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于株行距的规定,保持单位面积上栽植点的数量。(www.xing528.com)
(5)成活率、保存率的调查与补植:调查结果分别按成活率85%以上、41%~84%、41%以下三级统计。成活率为41%以下的必须重新造林,成活率在41%~84%的必须按初植密度进行补植,成活率为85% 以上的不再补植,只进行抚育。
(6)幼林抚育:幼林抚育是指在造林后至郁闭前这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新造幼林一般都要经过缓苗、扎根、生长并逐渐进入速生的过程,对以后林木快速生长关系极大。幼林抚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松土、锄草、扩穴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消除影响幼苗生长的因素,满足幼苗对水、肥、气、热、光的需求。
抚育措施为全面砍灌割草,频次:连续3年,每年1次。时间:秋季。
6.建立技术管理档案
以项目区为单位建立技术管理档案。涉及项目区的文件均需归档,并分别采用纸质和磁介质长期保存完好,由专人负责管理。在项目实施期间,森林资源发生变化的小班应及时更新资源档案资料。造林档案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1)小班档案记录卡。
(2)各类审批文件。
(3)调查设计文件,包括图、表(卡)等。
(4)各类生产活动总结报告。
(5)成效调查和检查验收成果。
(6)工队施工结算单。
7.拆除铁丝机械围栏
(1)拆除收拢连接水泥桩的带刺铁丝。用撬棍撬开水泥桩上的所有卡口;先拆掉每个水泥桩上的两处斜拉带刺铁丝,然后拆除水泥桩上的6道带刺铁丝,最后将拆下来的铁丝卷成圆盘。
(2)挖出水泥桩运送到指定地点。用撬棍和手锤拆除水泥桩下面的水泥和周围的垫石;搬掉水泥桩,运送到集中地点。
(3)工具:手钳、电线钳、撬棍、手锤、铁镐。
(4)作业要求:水泥桩和铁丝拆除后,不能乱丢乱摔,收拢后运到指定地点,统一集中处理,以免刺伤野生动物和造成林区环境污染。
二、动物通道建设
1.动物通道设计
2014年,借鉴荷兰在野生动物通道建设上的经验,结合保护区东凉公路特点,在走廊带区域的东凉路上建设动物通道。建设类型为下穿式桥涵型动物通道。对7处现有桥梁下方进行改造,清理桥梁下方及周边碎石、淤泥,保证桥梁下方净空高度在1.5~2 m,为野生动物留有一定的空间,使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从桥梁下方通行。
2.动物通道技术要求
(1)在桥梁下修建二级台阶,宽度与桥面宽度相同,下部用石头铺砌,中部用石子,上部用沙土覆盖,沙土厚度为5 cm,台阶的两端修建30°左右的小缓坡。
(2)将桥梁出口两侧5 m范围内的大石、树枝、杂草清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