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空间既有土地、环境、社会、经济上的动态性、复杂性和过渡性,又有具体的利用方面中的开放性、自然与人工性、复合功能性能的需求。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之中,持有不同目的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群体纷纷在绿色空间上追逐其中的公私利益,造成当前绿色空间发展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自身承载人类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生态本底遭到无序的占用、破坏;另一方面,城市拓展和人口增长要求提高单位土地上生活生产强度。由此,人们和土地空间之间的冲突被成倍放大,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土地问题
城市粗放拓展无底线,用地不断被挤占其根源在于承担了为城市空间的拓展提供土地的重任,以及区域性基础设施(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输油气管线、高压电网、水电站等)的密集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大城市将转向减量内涵式发展模式,但中小城市的增量外延式发展仍将持续一段时期,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这是我国城镇化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情况决定的。主要限制城市扩张的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土地资源,但城市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的庞大利益驱使着城市进一步地朝着深渊发展,用地条件优越的优质农田、林地湿地等大量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甚至不顾地质条件将城市建在山间、河道甚至自然灾害区,将城市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也“造成城市建设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弱化,引发土地低效粗放使用”。由于人们的需要,扩张城市用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了保护绿色空间而放弃扩张城市和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寻找到守护绿地与发展城市之间的平衡点是绿色空间建设的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问题
生态格局一直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从生态演变规律来看,许多生态安全问题是由小范围的、局部的问题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的问题,最终成为威胁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大问题。大量城市开发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自然中的柔性基质不断向人工硬化基质发生转变,原本连续性的绿色空间被切割,岛屿化、破碎化现象加剧,穿孔效应日趋明显。大量建设斑块镶嵌在绿色基质中,大量自然斑块灭失或丧失生态功能,失去恢复的能力。绿色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降低,导致整体区域生境趋于均质化,也削弱了其生物生产、隔离避灾、消纳污染、通风导流的能力。另外,城镇乡村生活和企业的点源污染以及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造成土壤、水污染严重,已成为绿色空间内的普遍现象。(www.xing528.com)
(三)生产问题
绿色农林产业、服务业品质有待提升城郊农田大量丧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提升农田单位产出成为农林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促使绿色空间的农林种养功能相对弱化,而生态和游憩功能则日益凸显与强化,绿色空间正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功能复合。基于城乡产业统筹,不能重复城乡二元割裂的产业模式,形成城乡共同受益的绿色产业体系,从建立绿色产业准入机制开始,保障绿色产业用地,提升绿色产业品质,延长绿色产业链条,使绿色产业效益真正发挥出复合功能。
(四)生活问题
地域生活特色丧失,人居环境有待改善以往城市建设空间与绿色环境空间往往有机结合,城市形态和个性鲜明。绿色环境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劳作的大背景,积淀了城市历史文化,使公众生活方式呈现独特的地域性,如山城步道、河流绿道。在城镇化巨变中,城市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景观特色正在逐渐消融,出现了前述的土地、生态、生产问题,并最终导致公众的人居生活方式可能面临趋于同化的方向发展,必须通过绿色空间建设与管理,避免乡村生活环境“城市化”,鼓励绿色出行、绿色休闲方式,恢复地域人居环境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