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对“产业经济”还没有清楚的概念,但是从考察调节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在早期的农牧业时期人类社会就出现了某种不具象的产业经济思想的一些特征。“产业经济”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在农牧业时期就出现了不成熟的产业经济思想,人类以此来指导当时的经济政策措施,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实际成效,这对产业经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其实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是可以寻找到产业经济思想的痕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这些具备产业经济思想特征的政策与现代的产业经济政策是不同的,但是对当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产业思想主要是表现在农业和工商业上的重农抑商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权虽几经更迭,但是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几乎未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这与中国中央集权的小农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在这种体制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政策。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思想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主要生产力,人们的需求主要依靠农业满足,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农业收入是当时国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基础也是农业,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古代思想家基本上都是重农轻商的。但是在春秋及以前的社会,人们是重视农业,但也不轻视商业。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以后,阶级的利益使人们开始更看重农业。战国初期的李惺是最早的重农思想家,他反对工商业,“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他还提出“农是国之本,农伤则国贫”,认为农业是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随着历史的推进,农本思想被随后的商鞅、荀况、韩非等进一步推向极端,农业的地位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发展出“农本工商末”的口号。这样的思想更是提高了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为巩固农本思想在传统思想基础上还逐渐形成了“重本抑末”的理论。从西汉初的贾谊、晃错,直到唐代的刘晏、杨炎,以及北宋的王安石,他们的经济理论都和重农轻商思想有一定的联系,重本抑末政策在思想家的推动下地位更是牢固,他们的经济政策不同程度的涉及重本抑末政策。直到清末,封建政府仍以重本抑末为治国之策。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的地位可谓是牢不可破,而且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农抑商的出现更是对农业的重视达到了顶峰,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经济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封建社会体系的落后和衰落,在19世纪的下半叶,清政府主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开始起步,产业经济的发展思想才得到环境条件的支撑逐渐萌芽生长。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再重农轻商,社会大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才产生了产业经济思想。(www.xing528.com)
(二)中国古代的工商业思想
真正开始对农业的偏重是从战国开始的,前面提到春秋及以前的社会其实还没有明显的抑商倾向,政府对商贾和商业活动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政府阶级推行抑商政策并不是认为工商业是不重要的,因为商人经济扩大,导致土地兼并加剧,造成商人势力的增大,从而破坏小农经济的基础,影响了中央集权制,威胁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工商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表现为国家专营或专卖政策,抑商也不是封建社会工商业思想中的主导思想。从秦汉时期国家便开始垄断盐铁的生产和经营。以后,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也陆续由国家控制起来。与对官营手工业的扶持相对立的是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封建政府要把主要经济来源握在自己手里。自秦以后,政府一面运用政治力量直接对商人进行打击,另一面进行贱商、轻商的封建伦理教育,使商人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
封建统治下的农业和工商业所处的地位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从现代产业经济学角度,重农抑商政策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结构思想,产生的在农业和工商业中的资源配置也是政府统治的结果。洋务运动因为自身始终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出现的,只是为了夺取权利,对统治下的各项条例并没有进行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因此在后期逐渐没落,与此同时戊戌变法出现,其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重商,从思想上脱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在辛亥革命时期,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统治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农业,工商业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为发展我国产业化经济的发展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蓝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