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与现状:计算机编目在中国的发展

历史与现状:计算机编目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读目录,是以代码的形式和特定格式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编辑出书目信息的目录形式。我国对计算机编目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我国图书情报部门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之后,南京大学等单位陆续研制成功了小型汉字情报检索系统。

历史与现状:计算机编目在中国的发展

机读目录(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缩写为MARC),是以代码的形式和特定格式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编辑出书目信息的目录形式。

机读目录起源于美国,1963年计算机已经能处理商业数据和科学技术数据,图书馆界也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事务性工作了。1965年1月产生了“标准机器可读目录记录款式的建议”,即MARCⅠ格式。1967年MARCⅡ(也就是现在通常简称的MARC)问世,开创了书刊机读目录在世界上正式使用的新时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图书馆都相继采用MARC H格式建立自己的机读目录系统,图书馆正式进入了自动化阶段。

我国对计算机编目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我国图书情报部门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之后,南京大学等单位陆续研制成功了小型汉字情报检索系统。与此同时,我国开始翻译国外机读目录资料,分析介绍国外书目工作自动化的动态。1979年,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共同引进并研究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MARC磁带LCMARC,成立了“北京地区机读目录研制协作组”,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已有36个单位开展了计算机检索和编目的试验研究,引进国外书目数据库19种,并有6个部门已进入定题服务阶段。

198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80),《信息处理交换用的七位编码字符集》(GB1988-80),并于1982年通过了参照ISO2709制订的国家标准《文献目录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GB2901-82),这已是我国机读目录的框架结构。1983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1985年又出台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2-85)。1986年UNIMARC的中译本面世,随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分别编写了《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讨论稿,并于1988年据新版UNIMARC对之传了补充修订,198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中国机读目录格式学术研讨会,并对上述讨论稿作了进一步修订、定稿。1992年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hina MARC Communication Format,简称CNMARC),CNMARC基本是依据UNIMA-RC新版制订的,但它只规定了专著、(www.xing528.com)

连续出版物机读形式书目记录的字段标识符、指示符和子字段代码及记载在磁带、软盘等载体上的书目记录和它的内容标识符的逻辑和物理格式。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书目数据的规范、统一,加速文献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国内外书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北京图书馆于1995年4月5日制订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hina MARC Format,简称也用“CNMARC”),并于1996年2月该标准作为文化行业标准(WH/T0503-96)开始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又历时8年时间,于2004年3月研制出了机读目录格式的最新国家标准《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并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