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春:哈尼城的多彩民族文化之旅

绿春:哈尼城的多彩民族文化之旅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春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哈尼族居住人口最集中的县份,素有“哈尼家园、生态绿春”之美称,哈尼族人口比例大,支系众多,保留了浓郁的哈尼族文化,独有的文化优势,为打造中国哈尼城创造了条件,丰富了中国哈尼城的文化内涵。可以说,阿倮欧滨不仅是传说中的地名、现实中的实地,而且是哈尼族十几个寨子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地方。从此,哈尼族有了自己的天文历法。

绿春:哈尼城的多彩民族文化之旅

绿春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哈尼族居住人口最集中的县份,素有“哈尼家园、生态绿春”之美称,哈尼族人口比例大,支系众多,保留了浓郁的哈尼族文化,独有的文化优势,为打造中国哈尼城创造了条件,丰富了中国哈尼城的文化内涵。

(一)哈尼族宗教圣地——阿倮欧滨

1.阿倮欧滨是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中最重要的地名之一

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表达自己语言的文字,都是口传心授,哈尼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口传史。在各地哈尼族中流传着许多口传文学,有创世史诗或创世神话,如《窝果策尼果》,有的也叫《十二努局》(即古歌十二调,包括神的古今和人间的古今等)、《木地米地》(天生地生)和《奥色密色》(开天开地)等;有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雅尼雅嘎赞嘎》和《哈尼先祖过江来》等;有神话传说故事《天、地、人和万物的起源》《兄妹传人种》《日月神话》《三种能人》《年轮树》《动植物的谱牒》《英雄玛美》以及神话古歌《都玛简收》《缩最禾土玛绕》等。此外,还有指路经《斯匹黑遮》(丧葬祭词)、《阿妈去世歌》等。

哈尼族在历史上有几个地名是非常重要的,从以上哈尼族的口传文学来看,有些地方会经常提到,如Yeillaolhaoq“烟笼宏”,意为天堂。哈尼族相信灵魂不灭,除了在野外被雷电劈死、滚石砸死、野兽咬死或被河淹死等非正常死亡的人外,其他在家里正常去世的人,他们的灵魂都将升入Yeillaolhaoq“烟笼宏”(即天堂)。Naoqmaaqmeil“农玛昂们”,这是哈尼族的发源地,各地的哈尼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这里来的。Gaoqhaoqmilcaq“谷哈密查”(即滇池边上)和Seiqhhezoqnia“色隅作酿”(即洱海湖畔),认为哈尼族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曾在这两个地方有过短暂的停留。Aqloeelbieil“阿倮欧滨”,这是曾经长过参天大树的地方,等等。这些地方对哈尼族是很有意义的,与这个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Aqloeelbil“阿倮欧滨”,既是传说中的地名又是现实中的实地。它就在距今绿春县城东边2千米的地方,当地老百姓说的分水岭旁边。现在这里森林茂密,青山绿水,是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

Aqloeelbil“阿倮欧滨”是什么意思呢?Aqlo是词头或词缀,以Aqlo为词头或词缀的地名也不少,如:

Aqlo(词头)naq(息)hhal(印)“阿倮纳安”,意为途中休息的地方。

Aqlo(词头)niuq(是aqniuq“牛”的缩减式)haoq(是duqhaoq“凹塘”的缩减式)“阿倮牛洪”,意为牛打滚的地方。

Aqlo(词头)puv(是puvkaq“寨子”的缩减式)teil(是haolteil“山、山上” 的缩减式)“阿倮补台”,意为山上的寨子。

eelbil“欧滨”是eel(水)和bil(分)即意为分水的意思。Aqloeelbil“阿倮欧滨” 既是出泉水又是分水的地方(Aqloeelbil“阿倮欧滨”的问题请教过当地的哈尼族民俗学专家卢保和先生,他认为eelbil就是“分水”的意思)。

2.阿倮欧滨是哈尼族的宗教圣地

对哈尼人而言,阿倮欧滨是很特别的地方,是哈尼人民心目中宗教圣地。在传说中有的地名很重要,但很难考证其在何处,如Naoqmaaqmeil“农玛阿们”就是这样;有的地名虽然知道在何处,但也没有太多别的意义,如Gaoqhaoqmilcaq“谷哈密查”(即滇池边上)和Seiqhhezoqnia“色隅作酿”(即洱海湖畔)就是如此,与哈尼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传承没有更多的关联。但阿倮欧滨就有不同的方面,它既是历史上产生神话故事“都玛简收”的神秘之地又是现今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地方。

每年春节后的第二个属牛日,Daolnia“东仰”(今绿春县城附近)十二个村寨的哈尼族都要到阿倮欧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主持祭祀活动的人是Holtoltavqzaoq“和托大寨”村的“咪谷”(全寨性宗教活动主持者),祭献所用的是一头大肥猪、一只红公鸡、一只公鸭;每个寨子一般要派去两人参加祭献,他们都必须是四肢健全五官端正、家中成员没有意外伤亡者。参加者都要穿上哈尼服装,头上要缠黑布包头;要守规矩,心要诚,不许大声喧哗。吃饱以后各自背着本村的献肉回村,然后分给各家各户,祭献各自的祖先(参见《缩最禾土玛绕》哈尼族神话古歌,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73页)。

祭祀阿倮欧滨的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过。可以说,阿倮欧滨不仅是传说中的地名、现实中的实地,而且是哈尼族十几个寨子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地方。

(二)有神奇的《都玛简收》故事

“都玛简收”是哈尼族民间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哈尼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标准,她彰显崇高、伟大、尊贵的精神品格,是集人间、天上、地下美德与神力于身的女人,她是正义、力量、热情的化身,更是敢爱、敢恨、敢怒、敢抗争的女人。哈尼族各地都流传着Dulmajeilsel“都玛简收”(即简收姑娘)的故事,主要内容是讲有一位勤劳、勇敢、美丽、善良、聪明的哈尼姑娘都玛简收,因逃婚而来到一个叫“阿倮欧滨”的地方,这里有泉水,她口渴停下来喝水。就在喝水的时候,插在身后的芦苇拐杖却长成了SoqzyuqHoqtuvMassaol“树王禾土玛绕”(即遮天大树)。这棵大树遮住了太阳、月亮和星星,从此,人间没有了光明,人们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由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人们不知道年月日,更不知道节令,人类几乎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后来,各民族在一起终于把遮天大树砍倒,地上的人们又见到了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人类又重见光明。

哈尼人还受这棵大树的启发而发明了天文立法。人们发现这棵大树有四大分枝,就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有十二个主根,就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主根有三十个根须,就把一月定为三十天;树上有十三个杈枝,就把一轮定为十三天;每个杈枝上有三百六十片叶子,就把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天。从此,哈尼族有了自己的天文历法。《都玛简收》是流传于红河南岸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元江、墨江乃至老挝、缅甸、泰国等哈尼族聚居地区哈尼族神话,其影响是国际性的。这是绿春独有的,其他地方不可能具备的哈尼文化,也是绿春打造中国哈尼城的民族文化优势和生动人物形象。

(三)浓郁的哈尼族支系文化

绿春县哈尼族支系众多,有自称“哈尼”“哈欧”“伯那”“期的”“阿松”“腊米”“果作”“碧约”“卡多”“西摩洛”和“白宏”等11个支系。但有的学者如绿春县哈尼族民俗文化专家龙元昌就认为绿春县哈尼族支系是9个,认为自称“哈欧”和“伯那”应该列入“哈尼”支系里,是“哈尼”支系的一部分,而不宜单独列一个支系。不管是9个支系还是11个支系,支系数目已经很多了,而且在哈尼族的主要支系里,除了雅尼支系和豪尼支系,其他支系在绿春都有了。如此众多的支系,使得绿春的哈尼族文化丰富多彩。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同一支系内部,各个不同自称的人,也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特色,比如自称“哈欧”的人,其习俗就有跟其他哈尼族支系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有三点:第一,“哈欧”人一开始就过春节,而且是他们过的最大的节日。第二,“哈欧”人一旦家里老人去世了,整个家族的人就开始吃素,不能吃荤的,也不能吃鱼类等。第三,哈尼族一般都土葬,但“哈欧”人却实行火葬。(www.xing528.com)

哈尼族节日众多,几乎每个月都有各种大小不一的节日,其中,最大的节日是十月年,哈尼语叫“嘎通通”或者“策拉嘎通通”。自称“哈欧”的人也过所有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但为什么他们把春节当作最大的节日呢?这与他们的来源有关。据说,“哈欧”人是北宋时出现的“南天国”遗民的后代(参见卢保和编著《绿春史话》,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53页,第55~56页)。

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傥犹州壮族首领侬智高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发动了反抗战争,后在邕州(广西南宁)建立了南天国政权。被宋庭派出的大将狄青统兵镇压,政权败落后,其部众有部分辗转来到今绿春县,并落籍于此。如今哈尼族中称为“哈欧”的群体,就是他们的后裔。所以现在哈欧人所具有的某些习俗与壮族有相似之处。在节日方面,“哈欧”人的年节还是同壮族一样是春节,而且是最隆重的节日。但这些南天国遗民的子孙们,因为长期同当地广大的哈尼族生活在一起,已经逐渐演化为哈尼族的一部分。

在丧葬习俗方面,哈尼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木棺土葬,哈欧人直到20世纪初都还实行火葬。他们将骨灰装入瓦罐或碗里进行掩埋。不过,目前大部分“哈欧” 人已改变,也同当地哈尼族一样实行木棺土葬,但不少哈欧人起棺时要火熏灵柩,进行象征性的“烧”。而居住在三猛乡桐株村委会的哈欧人,至今仍然实行火葬。

在丧葬习俗中“哈欧”人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须吃素食。人一旦断气,整个血缘家族就必须吃素食,一直到棂枢下葬之后才能开斋。

自称“伯那”的人是上个世纪初从红河县洛恩乡迁徙而来的,他们保留了哈尼族最原始的一些文化,同时,他们也像“哈欧”人一样过春节。为此,我曾专门请教过原绿春县教育局书记李宝仕,他是“伯那”人,写过哈尼族节日习俗方面的一些文章。李书记告诉我,主要是因为原统辖绿春县的最大土司孙宗孔及其家族的影响所致。哈尼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既是中央王朝政权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央王朝在哈尼族地区统治的延伸。土司制度的建立,必然要加强汉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因为土司是中央王朝统治哈尼族地区的执行者,他们在思想上要与中央王朝保持一致。所以,孙氏家族也必然要重视发展汉文化教育,培养和选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引导哈尼族崇尚知识和文化,加上孙氏是汉族。这样,孙氏家族要求辖区内的哈尼族过春节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是“哈欧”“伯那”,其他孙氏土司管辖的哈尼族村寨,都过汉族的春节,通过过春节接受汉族的节日文化。

但有的哈尼族地区,至今只过十月年,而不过春节,笔者于2016年8月曾专门到大水沟乡龙别村和大果马村进行过哈尼族语言文化的调查,龙别村村民是自称“期弟”的人,大果马村是自称“西摩洛”的人。他们最大的节日就是哈尼族的“十月年”,至今也不过春节。当地人认为,可能旧时统治他们的是当地哈尼族土官——杨德高家族,该家族还没有达到土司的级别,也就没有在他的辖区内推广当地哈尼族百姓过春节了。

自称“伯那”的人保存很多传统的哈尼族文化,2012年10月2日至12日,在该县阿哲老马村,笔者全程参与和调查了该村一个84岁的“伯那”老年男子的葬俗活动。其中,有几个方面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一,“丧事喜办”。这跟很多民族的习俗是不一样的。这与哈尼族的历史有关。哈尼族是迁徙民族,各地哈尼族都在传说哈尼族是从遥远的北方一个叫“农玛昂们” 的地方不断向南迁徙,走走停停,最后来到了今天哈尼族生活的地方。哈尼族的迁徙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当初离开哈尼家园“农玛昂们”时,就是由于外族人侵略而逼迫离开的,一路上,走走停停、打打杀杀,哈尼族死伤众多,人员损失严重。这些在哈尼族的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里有详细的记载。为了不断补充新生力量,急需大量生育。所以,每当一个老人去世的时候,哈尼族认为应该有成百上千的新生婴儿要出生。像谚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个人站起来”。老人去世了,是悲伤的,但要以积极的态度,加强生育的力度,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

第二,哈尼族的很多事情,平时是很忌讳说的,甚至就不能说,比如父子联名制,平时根本就不能说,但老人葬俗活动期间,就可以讲父子联名制了。同时也让笔者记录了这个家族的父子联名制。这对笔者研究哈尼族父子联名制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摩批(祭司)做祭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彝语支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等,都有指路经。这些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而来到今天居住的地方。一旦有老人去世,就要请摩批(祭司)来吟唱指路经,指引去世的老人,从逆向一站一站往回走,直把老人送回到哈尼族祖先最早生活的地方——“农玛昂们”。笔者注意到,摩批吟唱指路经时,尽管他还不到五十岁,但直接说去世老人的名字。哈尼族地区,平时是绝对不能对长者直呼其名的。但在葬俗上,摩批是人和神之间的引路人,自然有比较高的地位,可以直呼去世老人的名字了。

第四,哈尼族相信灵魂转世。哈尼族认为,人去世只是身体死了,但灵魂是不会死的,要转世。一般转世成人和动物。动物包括家畜家禽或者鸟类,即分禽走兽等所有能叫的动物。下葬前的那天早上。老人的大儿子带领所有兄弟姐妹到寨子下面的自家水田边进行祭祀活动,主要是呼叫老人的灵魂回来。程序是这样的,大儿子连喊三声:Hhvqlaljoq!“雾拉觉”(哈尼语,意为“回来吧”),这时其他人小心听,看看能听见什么动物的声音,或者听到人的声音。这时,大家听到什么就认为老人的灵魂就转世成什么了。如果第一次连喊三声,大家没有听到什么,就继续喊,直到大家听见某种动物或者人的声音为止。那天,大哥喊的前两次,大家都没有听到什么,但喊第三次第二声的时候,大家都听见一种鸟叫的声音。他们说,那是布谷鸟,所以,认为老人就转世成布谷鸟了。

第五,哈尼族以舅舅为大。下葬的那天,从外村来参加葬礼的人,如果不远,一般下葬之后回主人家,吃点饭就会回去了。但舅舅和舅舅的家人都要留下来。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舅舅和家人要批评教育老人的后人。后人要认真听舅舅或者舅舅家人的教诲,谦虚接受,绝对不能顶嘴。这有点母系氏族社会遗迹,认为舅舅为大。

总之,众多的哈尼族支系,使绿春县哈尼族文化丰富多彩。

(四)浓郁的哈尼族服饰文化

绿春县由于哈尼族支系众多,其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多姿多彩。绿春县的哈尼族服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丰富多样性。哈尼族的支系之间,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语言有差别,二是服饰有不同。各支系之间,哈尼族男子的服饰式样不多,差别也就比较小。但女子服饰差别就很大。由于绿春县哈尼族支系众多,所以,各支系的哈尼族女子服饰丰富多样。每到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赶街日、节假日等,绿春街头,来来往往的哈尼族妇女穿着哈尼族的服饰,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第二,发扬光大性。绿春哈尼族服饰虽然式样多,具有多姿多彩的风采。但难能可贵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绿春县的广大哈尼族同胞,勇于创新,在传统哈尼族服饰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不断推出新款哈尼族服饰。每年11月30日是绿春长街古宴,穿哈尼服饰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随处可见,外地人对哈尼族服饰更是赞不绝口。五十年代的时候,哈尼族服饰包括男子和女子服饰,偏向黑色,感觉式样比较单一。而现在在绿春街头到处能看到丰富多彩、漂亮无比的哈尼族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感觉哈尼族地区充满了青春活力。现在不仅是绿春县外事办、红河州外事办接待外宾的时候,而且是云南省外事办接待外宾的时候,哈尼族服饰都是我方重要的一种服饰。

第三,未来发展性。最近几年,我们每次都回到绿春。感觉绿春街头做哈尼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哈尼族服装店时时能看到,里面哈尼族服饰琳琅满目。越来越多的游客现在也来到绿春,笔者曾多次看到,很多游客,有的甚至一家老小都穿上哈尼族服饰,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气洋洋地拍照。比较客观地看,哈尼族服饰的确好看,就男子来说,穿上一件哈尼族褂子,就感觉很好,既简单又方便,节假日时,大家都爱穿。哈尼族男子,一般都有一两件哈尼族衣服。哈尼族的女子服饰,就更不必说了,哈尼族自己喜欢穿,外地的游客也感觉漂亮,纷纷购买哈尼族服饰。所以,哈尼族服饰未来的发展势头不错,市场潜力很大,希望绿春县继续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