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实现目标的策略方案

探讨实现目标的策略方案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后一段时期是绿春茶叶转型升级的黄金期,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做强茶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变。目前,绿春茶叶加工企业还没有一个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真正龙头企业,没有企业能够站在茶叶产业的高度,对企业本身和行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更没有力量进行大投入,很难拉长产业链条。

探讨实现目标的策略方案

今后一段时期是绿春茶叶转型升级的黄金期,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做强茶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变。

总体思路和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围绕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带动、茶农联动的原则,按照“1344” 转型升级思路(坚守一个理念:坚守绿色生态理念。突出三大任务:建设一批标准化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创响一个知名度高的区域公共品牌。聚焦四大重点:稳定面积、提升品质、建设园区、产业融合。实现四个翻番:到2022年,产量翻番、达到3万吨,产值翻番、达到5亿元以上,良种覆盖率翻番、达到15万亩以上,茶农茶叶收入翻番、达到人均3000元左右),走产业化之路,倡导创新驱动,注重质量效益,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实施低碳茶业、精品茶业、有机茶业、品牌茶业和生态茶业战略,强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努力促进茶业现代化发展新跨越。

(一)提升品质,走规范化之路

一是坚守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对接市场标准,积极争取标准园创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资金,推广应用茶—沼—畜模式及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肥水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茶园,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强茶园土壤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大力争创云南省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建设。二是大力培植无性系良种。坚持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老茶园,淘汰一批缺乏市场竞争力品种,重点引进一批高香型、优质丰产、抗逆性好的无性系良种,探索建立一批母本基地、苗圃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促进茶树品种结构的优化。到2022年,力争良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规范农药销售市场,加大茶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力度,强化对生产和销售的茶叶农药残留监督抽查和监测力度,对问题茶企原料来源和农残超标的原因进行调查,对使用限用农药的行为,进行溯源调查,依法管理茶叶,引导生产者科学用药。到2022年,力争全县“三品一标”茶叶认证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二)培育龙头,走产业化之路

一是扶龙头。做大茶产业,必须培育龙头企业。目前,绿春茶叶加工企业还没有一个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真正龙头企业,没有企业能够站在茶叶产业的高度,对企业本身和行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更没有力量进行大投入,很难拉长产业链条。因此,要按照“谁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政府就扶持谁” 的原则,制定出台《茶叶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培育政策》,细化对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培训、标准体系建设、品牌打造、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通过抚大带小、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系统整合和重组茶叶行业,摆脱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到2022年,力争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5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二是扩基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思路,把标准化茶园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起来,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最佳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条件和区域,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支持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原料供应机制,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标准化技术、推行绿色防控,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龙头企业精加工和营销的产业格局,力争发展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富民一方。到2022年,力争标准化千亩集中连片茶园达到15个以上。三是建园区。加快推进“一号桥片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推进分级包装,减少散装和贴牌等低附加值产品销售,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提高茶叶加工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盯政策。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紧盯省政府即将出台的《茶叶标准化初制所建设技术规范》《茶叶初制所改造提升扶持办法》等政策信息,加快制定绿春茶叶初制所提升改造相应方案和办法,做到上面有信息、绿春有动作,上面有政策、绿春有项目,确保项目申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切实抓好项目化、政策化、事项化落实。

(三)创新驱动,走科技化之路

一是提高专业水准。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人才培训、现代营销四大体系,积极开发以节本、降耗、提质、低碳、增效为目标的系列技术,尽快形成良地良水良种良法良制良销配套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力争实现从环境、生产到流通全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人才培训,重点培训茶叶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实施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新机制,加快专业化职业茶农群体培育,为茶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示范带动大范围增产增效。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等服务,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强化技术合作。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开展茶叶基础研究及优质高效栽培、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力争在“绿春白茶”公用品牌建设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鼓励、扶持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协作攻关,开发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三是加强技术推广。加大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推广力度,为农户统一提供苗木、肥料、病虫防控、机械作业等服务,探索并推广一批区域性、可复制的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指导农民落实好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保障质量安全。(www.xing528.com)

(四)创响品牌,走特色化之路

一是品牌定位。纵观云南茶叶市场,普洱茶地位根深蒂固,凤庆红茶独领风骚,绿茶名牌多不胜数,想要异军突起,必须找准品牌突破口。针对云南白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关注度明显上升、绿春茶叶品质适合加工白茶等因素,扶持和引导企业探索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绿春白茶”公用品牌。积极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按照不同区域、地理环境、海拔气候、日照温度等因素,厘清目标市场、细分市场以及消费群体、消费特点,在“绿春白茶”公用品牌下,打造骑马坝玛玉片区、黄连山苏丫片区、大黑山马鹿塘片区、大水沟大风丫口片区等不同特色、不同品质的区域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鼓励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制定企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塑造品牌核心价值。依托龙头企业或茶产业协会,制定生产规程、加工工艺、品牌使用规则等,支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二是品牌管理。通过茶业协会统一管理品牌,统一制定品牌标准和品牌管理制度,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及加工工艺流程等标准,注重塑造品牌形象,严格规范,保证质量,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三是品牌营销。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用好重庆大学上海长宁区挂钩帮扶等平台,通过广告、媒体、网络等现代手段和举办茶研会、博览会、推介会、洽谈会、招商会等方式,抓好市场营销,塑造名牌形象,叫响“绿春白茶”品牌,使绿春特色茶业品牌走出深闺,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四是品牌文化。结合中国哈尼城建设,在新城区规划发展一批具有浓郁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实体店,开展不同形式、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的茶文化活动,深入挖掘“阿倮欧滨·千年古树茶” 文化价值,举办“绿春白茶进渝入沪”活动,评选制茶工艺大师,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产业融合,走集成化之路

一是发展“茶业+互联网”。结合“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茶产业大数据,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适应排浪式大众消费向个性化特色消费转变,传统实体消费向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转变的新趋势,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新流通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二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加大机制、机采、机剪、机耕等高效省力技术推广,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推动跨行业融合发展。依托产业园区,鼓励开发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和新模式。

(六)强化保障,走多元化之路

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茶农、社会等多方力量齐心协力、通力合作、营造氛围,以更大决心、更实的举措、更高的标准,走好茶叶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共同唱好这出兴茶戏。一是思想认识再统一。把茶业振兴列入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工程,强化绿春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机构,制定出台支持和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把茶业各项工作细化到人,实行问责、问效,确保茶业工作高位推动,强势推进。二是领导力量再加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农业部门发挥牵头协调组织作用,搞好规划,督促检查和生产技术指导等工作;发改、财政、林业、科技、水利扶贫等部门要把茶业发展纳入规划,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服好务茶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扎实推进茶业转型升级。三是投入机制再优化。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茶产业,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在加大对龙头企业、业主、大户等产业主体产业直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良繁基地、标准化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项目整合机制,按照“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的思路,大力实施改土、改形、改路、改机、改种、控药、控肥、节水“五改两控一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水利、电力、道路、园区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信贷融资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探索农、企、银三者之间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切实解决大主体发展资金问题。完善产业主体之间利益连接机制,推行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农户之间合资、股份合作等利益连接机制,加快资本聚集和资源融合,实现农户增收和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调研单位:中共绿春县委办公室 朱伟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