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新常态经济发展态势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创新驱动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在县域经济分工中明确定位、争取主动,形成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
(一)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培育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支持各类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积极支持规模化工业企业设立研发部门,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着重在茶叶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专利。着力培育大农业体系创新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在良种繁育、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生物防治、贮藏保鲜等重要环节加强创新与新技术应用。鼓励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按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要求修订和提升企业品牌产品生产标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培养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二)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搭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之间的相互融合,激发社会大众的创新热情,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强化创新引导和培训,加大市场、政策等信息宣传和通报力度,鼓励企业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精准度。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朝着形式多样化、功能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组织网络化方向发展,积极落实创业企业优惠政策,为创新企业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www.xing528.com)
(三)全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建立健全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县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积极吸引院校科研成果到绿春与企业、市场之间进行点对点的订单式服务,加快建设中介服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成果交易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拓宽转化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应有价值。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的联动机制,助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创新以用为本的人才制度
创新人才培育体制机制,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坚持多元化、多形式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和聚集省内外优秀资源,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才培养需求。创新人才使用体制机制,坚持以项目引才、以用为先、优化结构、激活队伍的原则,多渠道引进留住人才。转变引才的观念,突出柔性引才,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探索完善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以人才制度供给为突破口,加快建设配套的社会支持体系,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利于人才发展的“绿色通道”,放大人才的“乘数”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