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春县“富生态自然地理特征”突出
绿春原名“六村”,意指县城周边有6个哈尼族村寨,1958年建县,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依据境内“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特点,亲自定名为绿春。根据2015年资料,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3.8%、约34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46%(云南省平均59.30%、红河州47.27%),林木绿化率达69.9%(云南省平均67.82%);全县森林面积289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约231万亩,约占全县森林面积80%(云南省、红河州均为69%)。可见,绿春县在国家西南生态屏障构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二)“少、边、山、低、丰”是绿春的基本县情
绿春基本县情可以用“少、边、山、低、丰”五个字来概括。
“少”:少数民族聚居县。县境内世居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族、汉族等六种民族,其中拉祜族、瑶族两个特少数民族属于“直过”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和哈尼族人口分别占98.7%和87.6%。
“边”:地处中越边境。区位相对边远,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与越南莱州省勐谍县接壤,国境线长153千米,县城距省会昆明456千米,距州府蒙自254千米。(www.xing528.com)
“山”:全境均为山区。全县面积3097平方千米,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河流密布,最高海拔2637米,最低海拔320.2米,年均气温17.1℃,年均降雨量2056.5毫米。
“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落后,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在全省排后,曾是国家首批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和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县人口密度仅80人/平方千米(云南省平均126人/平方千米),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县境内水能蕴藏量达168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20万千瓦以上,占全州水能资源总量的1/4;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46%,累计发展生物产业130多万亩[1],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3万亩,有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有丰富的金、铜、砷、铅、锌、铁等矿产资源,矿带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7.5%;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心誉为“天下最长的宴席”——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之乡,是哈尼标准语音所在地和哈尼原始宗教文化发源地。
(三)绿春县在主体功能区规中属限制开发区
在《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绿春县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是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区域,按限制开发区功能结构划分,绿春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其中黄连山自然保护区650.5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1.02%)被列入“云南省禁止开发区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